正文 第62章 國學知識(5)(3 / 3)

為什麼要“山呼”萬歲

皇帝在接見百官時,群臣總會“山呼萬歲”。這是個什麼樣的儀式?為什麼在“呼”的前麵要加上一個“山”字呢?有人認為這裏的“山”字是個形容詞,用來表示呼者很多,聲音洪亮。其實並不是這樣。

《漢書·武帝本紀》上說,元封元年春,漢武帝和眾臣登上嵩山,隨從的吏卒們都聽到了從山中隱隱傳來三聲高呼萬歲的聲音。漢武帝於是將這件事情記載在詔書裏。其實這是很荒唐的,武帝之所以這樣說,不外乎是要證明君權神授,自己的統治順天應人,驚天地,泣鬼神。後世的統治者卻視之為祥瑞,把“三呼萬歲”定為臣子朝見皇帝的定儀,稱之為“山呼”。

《元史·禮樂誌》對山呼的儀式有詳細的記載:朝見皇帝的人,先跪左膝,掌管朝見儀式的司儀高喊“山呼”,朝見人隨即叩頭並高聲應和說“萬歲”;司儀官再高喊“山呼”,朝見人還是如此這般;最後司儀官喊“再山呼”,朝見人再叩頭,口中喊“萬萬歲”。這個可笑的儀式存在了許多年,皇帝不知換了多少個,雖然他們逼著別人喊他“萬歲”,但是,卻沒有一個真正活到了萬歲。

皇帝為何稱“九五之尊”

人們常把皇帝稱為“九五之尊”,或“九五至尊”,這“九”和“五”有什麼來頭呢?

九五,本是《易經》中的卦爻位名。九,陽爻。古人謂陽數九為老,七為少。老變而少不變,所以稱陽爻為九。五,第五爻。《易·乾》曰:“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自此,古人認為,既然“九五”意指天上的飛龍,那麼皇上乃真龍天子,稱其“九五之尊”是天經地義的了。

朱熹說:“(九五)剛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聖人之德,居聖人之位。”孔穎達疏曰:“言九五陽氣盛至於天,故飛龍在天……猶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後因以“九五”指帝位。李嶠《上雍州高長史書》:“利見九五,差蹤二八。”這裏的“九五”即指皇帝;“二八”是八元八愷,即朝臣。

“萬貫”是多少錢

我們常以“腰纏萬貫”一詞來形容一個人很富有。那麼,這裏的“萬貫”究竟表示多少錢呢?

古代的貨幣一般都是中間有方孔的銅錢,人們為了攜帶方便,往往用繩子將銅錢穿起來,每1000枚銅錢穿在一起,稱為“一貫”,或叫“一串”。明代洪武八年發行了紙製的“大明通行寶鈁”,麵額為“壹貫”。當時,“壹貫”等於1000枚銅錢或一兩白銀或四分之一兩黃金。以此算來,“萬貫”就相當於萬兩白銀或2500兩黃金,這還真是一筆不小的財產啊,難怪用“腰纏萬貫”來代指錢多了。

“小時”的由來

人們每天都要和鍾表打交道,“幾點鍾”、“幾小時”這些話幾乎每天都在重複。可是,為什麼要把兩個鍾點之間的間隔稱為“小時”呢?

其實,“小時”是由“大時”引申而來的。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算時間,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之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醜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以此類推。由此可知,古時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

所以,當鍾表由西方傳入中國後,有人把中國的一個時辰叫“大時”,而把西方的新時間一個鍾點叫“小時”。以後,隨著鍾表的普及,“大時”一詞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刻”的由來

現在一刻鍾指15分鍾。“刻”是怎麼來的呢?

在周代,人們用漏壺計算時間,他們在銅壺底下鑽出1個小孔,壺內豎起1根刻有度數的箭。水灌滿銅壺後,隨著水從小孔一滴滴漏下,水麵緩慢下降,箭杆上表示時間的刻度就逐一露出水麵,所以稱為“滴漏”。

可是,由於水多時滴得快,水少時滴得慢,這樣計時很不準確。因此,人們又在壺的上麵階梯形地設置上、中、下三隻播水壺,下麵設一隻受水壺,讓中、下兩隻播水壺始終保持水滿狀態。這樣,水位穩定,滴漏的速度就均勻了。東漢時,人們又發明了百刻計時製,在漏壺的浮箭上劃分100個刻度,計算時間更為精確。

“一刻”,就是指水麵下降一個刻度的時間,相當於現在的14分24秒,這樣,鍾表走過一個小時差不多等於漏壺的四刻,於是就將15分鍾稱作一刻鍾了。

伯、仲、叔、季

中國人自古喜歡用“伯、仲、叔、季”來表示排行。如果一家正好兄弟四人,則自大哥至四弟,按順序各用一字,因此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這人排行第幾了。如春秋時的大思想家孔子,字仲尼,從“仲”字就可以看出他在家排行第二了。

表示排行的還有一種方式,即“孟、仲、季”,如果見到古代某人名字有這三個字中的一個,可判斷排行。但要注意“季”字,可能排行第三,也可能排行第四。

除了用於兄弟排行,“伯、仲、叔、季”等字也用於其他方麵,意思都差不多。如成語“不相伯仲”,是不分上下差不多的意思。

“仲”字還有地位居中的意思,如“仲裁”,意思是爭執雙方以外的地位中立者,對雙方爭執事項作出裁決。

“仲”也可放在表示季節的春、夏、秋、冬四個字前麵,表示四季的中間時分。“仲夏”就是指夏季三個月中的第二個月,即盛夏;“仲秋”指秋季的第二個月,同“中秋”意思相近,不過,“仲秋”指秋季中間整整一個月,不同於“中秋”指秋天中間或中秋佳節。

廟號、諡號和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