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同“判”。
辟:招聘授官。
選:量才授官。
舉:選拔。
簡:任命。
行:兼官,指比本職低的兼職。
古時“不孝”有哪三種
古人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是指哪三種不孝呢?
這三種不孝分別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意思就是說:一味順從,看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領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為人子,卻不娶媳婦,以致沒有後代為祖先掃墓、祭拜,這是第三種不孝。
在宗法社會裏,父係家族的延續是至關重要的事,因此在三種不孝裏麵,沒有兒子傳宗接代、延續香火,被古人視為最大的不孝。
“皇帝”一詞的來曆
我國古代即有“皇”、“帝”的稱謂。《說文解字》解釋:“皇,大也。”“帝,王天下之號也。”即象征人間的最高權力。
古有三皇五帝的傳說,但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皇帝。夏、商、周三代,“帝”專指天神。當時的最高統治者稱“王”,如殷紂王、周武王、周平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爭雄,紛紛稱“王”,“王”已失獨尊之意,故有霸者產生稱“帝”之念。公元前288年,秦昭王依勢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此後又有人遊說秦為西帝,趙為中帝,燕為北帝(《戰國策·燕策》)。
秦王政統一六國,諸臣議上尊號,勸嬴政稱“泰皇”,但秦王政猶不滿足,他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下令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從此天子稱為皇帝。
自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第一個稱皇帝起,至1911年清朝末帝溥儀退位為止,曆經2132,其間皇帝總數為492人,其中生前未在位、死後被尊為皇帝者73人,女皇帝一人,即武則天。
帝王為何“南麵”稱帝
古人很重視南方,帝王都是坐北朝南,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坐北朝南源自於《周易》。《周易·說卦》中說:“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意思是說,在八卦之中,離卦象征光明,當太陽處在正中的位置時,照耀南方,萬物都可以看到,這是代表南方的卦。所以帝王取法離卦,坐在北方,麵對南方接見群臣,聽取政務,象征麵對光明,治理天下。因此《周易·說卦》說:“聖人南麵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古代新君登基,都是麵向南而坐,因此就稱為“南麵稱王”或“南麵稱帝”。
古時,南麵為尊,北麵卻是卑位。古代君見臣及尊長見卑幼,均麵南而坐,臣僚或卑幼都是站在南麵的,也就是麵朝北的。因此“北麵”指向人稱臣,稱為“北麵稱臣”。
《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烹煮劉邦的父親以要挾劉邦退兵,劉邦就說:“我和你都是麵向北麵向楚懷王稱臣,曾約為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父親,如果你一定要烹殺我們的父親,請你分給我一杯羹。”後來,“北麵”又有了投降的引申義。
因為卑幼麵向北方拜見尊長,所以拜人為師也稱“北麵”。《漢書·於定國傳》中就有“定國乃迎師學《春秋》,身執經,北麵備弟子禮”的說法。
皇帝為何披“黃袍”
陳橋兵變中,宋太祖趙匡胤在擔任後周殿前都點檢時領兵出戰,走到陳橋驛被部下“黃袍加身”,擁立做了皇帝,取代後周建立了北宋。所謂“黃袍加身”,就是給他穿上了黃袍。穿上了黃袍,就相當於已經是一個皇帝了,因為在當時隻有皇帝才有資格穿黃袍。
其實,黃袍剛出現時並不是國家最高統治者的專用服裝,其他人也是可以穿的。唐朝以前的君王、皇帝,對穿什麼顏色的袍服,時有規定,時無規定。據《禮記·月令》記載,周朝的天子“著青衣”。至於各個諸侯國的國君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則全憑自己的愛好。
從戰國到秦漢魏晉之際盛行“五行”終始說,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按水、火、木、金、土(五行)與黑、白、青、赤、黃(五色)分別相配的“五德”說,穿黑色袍服。因秦尚水德,所以崇尚黑色;晉代尚金德,崇尚赤色,故晉代皇帝著紅袍。後來,“五德”說受到置疑,一些皇帝也不再以“五德”說為唯一行事準則。到了隋朝,文帝、煬帝都穿黃袍,但並沒有禁止別人不能穿黃色衣服。
到了唐高祖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開始禁止百官百姓穿黃色衣服,黃袍於是成了皇帝的專用服裝。《新唐書》卷二十四《車服誌》說,至唐高祖,以赭黃袍、中帶為常服。並規定了其他官員的服色:三品以上為紫色,四品五品為朱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
“萬歲”的含義
古代大臣在朝見皇帝時,一般都會高呼“萬歲”。此外,“萬歲”也用來表示歡呼、祝願的意思,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
這個含義,古書中就已出現過。《事物紀原》卷一:“戰國時,秦王見藺相如奉璧,田單偽約降燕,馮煖焚孟嚐君債券,左右及民皆呼萬歲。蓋七國時,眾所喜慶於君者,皆呼萬歲。秦漢以來,臣下對見於君,拜恩慶賀,率以為常。”
因此,萬歲有永遠存在的意思,是一種祝頌辭。用“萬歲”來稱呼帝王,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在朝賀時對君主經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稱;另一種說法認為是自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登華山後,由他開始自稱“萬歲”,而相沿下來的。
有人說,劉邦定都關中後曾說:“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這裏的“萬歲”有“死亡”的意思,其實,這是曲解。這裏的“萬歲後”即指“萬歲以後”,轉意才能是“活到死後”。如今人慣用“百歲之後”,就不能說“百歲”是“死亡”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