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淩遲”
淩遲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酷刑。看電視或書籍時,常會看到某人被淩遲處死的情節。所謂淩遲,就是將犯人身體上的肉一塊塊割掉,使其受盡痛苦慢慢死去,俗謂“千刀萬剮”。
淩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從清末法學家薛允升《唐明律合編》看,“唐律……爾時並無淩遲之法,故律無文”。可見,在唐朝時還沒有淩遲這種刑罰。
五代北宋時,淩遲開始出現,宋代詩人陸遊寫淩遲情狀有“肌肉已死而氣息未絕,肝心聯絡而視聽猶存”。
《遼史·刑法誌》“死刑有絞、斬、淩遲之屬”,《明史·刑法誌》“(絞斬)二死之外有淩遲,以處大逆不道諸罪者”進一步規定了淩遲施用的範圍,是用以處罰那些不敬不孝、忤逆背叛之人的。
關於淩遲的數目,《國史舊聞》載,“例該3357刀,先十刀一歇一喝。頭一日該先剮357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左右起初開刀”,“淩遲三日”。
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淩遲以及梟首戮屍等酷刑終於被永遠廢除。
“烏紗帽”的由來
在戲曲舞台上,凡是古代當官的,都要戴一頂“烏紗帽”。據說,烏紗帽最早是從東晉開始使用的,但是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興盛於唐。
東晉時,紗帽並不是隻有官員才能戴的,而是不分貴賤,臣民皆可戴。顏色也並不僅僅是黑色,貴族們用白紗製作,品級低下的官員才用黑紗。到了唐代,烏紗才被正式定為官服,官員們上朝和宴請賓客時都必須要戴,平時在家則不必戴,這有點類似於今天某些行業的大蓋帽。公元1370年,明朝政府規定,凡文武官員入朝都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條編織,以草巾子為裏,紗為表,表上塗漆。由於紗經油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所以官服用的烏紗帽就去掉了藤裏,但在帽的兩側添加了雙翅。雙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長,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時交頭接耳說悄悄話。如果交頭接耳,帽翅礙事,很可能會把紗帽碰掉到地上,皇帝就會發現。
到清朝,烏紗帽雖被紅纓帽所取代,但“烏紗帽”仍成為人們口頭上指稱官員的代名詞。
“衙門”的來曆
有句話叫做:衙門門口朝南開,有理沒錢別進來。這裏的“衙門”指的就是審案斷事的公堂,也就是古時候官員們的辦公場所。其實,在很早以前,官府並不稱為“衙門”,而是“牙門”。“牙門”最初是古代軍旅營門的別稱。
在古代,軍事長官們為了炫耀自己的實力,往往將象征武力的猛獸的爪、牙放置在辦公的地方,因此,“牙”就成了兵器、武力的象征。
後來,在行軍打仗時,人們便在軍營門口豎起頂端鑲有象牙的旗杆,掛著邊緣剪裁成齒形的“牙旗”。軍隊出征前聽取號令要集中到牙旗之下;安營紮寨之後,主將要在帳前豎牙旗為軍門,叫做“牙門”。漢末就有了“牙門”一詞。
後來,“牙門”一詞逐漸由軍營移用到宮廷和官府。據唐朝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中記述說:“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為公牙,府門為牙門,字稍訛變轉而為衙也。”可見唐朝時,“衙門”一詞已頗為流行,而“衙門”不過是從“牙門”一詞稍作變化而來,並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明鏡”的來曆
古時官府的大堂上,長官座位後邊的牆上,都掛有一個大匾,上邊寫著“明鏡高懸”四個大字。那麼,這個“明鏡”是什麼鏡?“明鏡高懸”又是怎麼來的呢?
“明鏡”的出處在晉代葛洪所著的《西京雜記》一書中。此書記載,相傳秦始皇得到一麵長方形銅鏡,高五尺九寸,寬四尺,表裏明亮。據說此鏡能照見人的五髒六腑,並能照出人心中的邪念。因為此鏡出於秦地,故被稱為“秦鏡”。秦始皇得到這麵寶鏡後,常用它來照宮中的人,一旦發現了誰心存邪念,就嚴厲懲處。
因為此鏡功能奇特,後來人們就以“秦鏡高懸”來比喻當官的人明察是非,斷獄清明。唐代詩人劉長卿在《避地江東留別淮南使院諸公》一詩中寫道:“何辭向物開秦鏡,卻使他人得楚弓。”
後來,許多當官的人為了標榜自己清正廉明,都在公堂上掛起“秦鏡高懸”的匾額。由於人們對“秦鏡”的典故不太熟悉,所以就將“秦鏡”改為“明鏡”,“秦鏡高懸”便演變成了“明鏡高懸”。
“蝸角”和“蠅頭”
“蝸角”和“蠅頭”都是極細小的東西。蝸牛是一種軟體動物,身長約兩三厘米,這麼小的動物,它的觸角不就更小了嗎?蒼蠅就更不用說了,這種昆蟲的身材也極其短小,可想而知,它的腦袋便更加小了。所以,人們常用“蝸角”和“蠅頭”形容微小的東西。
唐代詩人白居易《對酒詩》雲:“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他以極風趣的筆調寫人所爭之事簡直實在太小,不值一議,詩人將無意義的爭論比做在蝸牛角上爭鬥,形象、生動、有趣。
宋代大詞人蘇東坡也留有名句:“蝸角虛名,蠅頭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