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國學知識(4)(1 / 3)

到了唐朝,國勢強盛,經濟繁榮,大臣們認為又是重建明堂的時候了。武則天稱帝後,欣然接受這個建議,並下令文武大臣各自上書獻計,談談這明堂到底該怎麼個建法。不久,便有人獻上了《黃帝明堂經》三卷,詳細介紹了明堂的造型:一泓清水間,巍峨的宮殿像海島一樣漂浮著,木頭鋪成的通道連接著各處。畫中的繁華景象甚得武則天的歡心,便下令照此施工。大臣劉允淪認為這樣的工程勞民傷財,實在有害無利,便寫了一篇《明堂賦》勸諫武則天。“如此明堂,實在於民無益,於國無利。也不知那人寫的什麼《明堂經》,這《明堂經》裏寫的又是什麼明堂。”武則天看他說得在情在理,深為讚許,也就沒有再建明堂。

這件事傳開以後,人們便把稀奇古怪的東西稱做“明堂”,“明”與“名”同音,便有了“名堂”這個詞。

“桑梓”的由來

“桑”和“梓”是兩種喬木的名稱。我國古代,人們常在家宅兩邊栽種桑樹和梓樹,用來養蠶和做器具。

“桑梓”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小雅·小弁》,該詩雲:“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說,看到桑樹與梓樹,最容易引起對父母的懷念。漢代張衡的《南都賦》中雲:“永世克孝,懷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歸裏焉。”這裏“桑梓”指故鄉。

後來,人們便用“桑梓”來代稱家鄉。金人劉迎有一首題為《題劉德文戲彩堂》的詩。詩中有兩句是:“吾不愛錦衣,榮歸誇梓裏”。因此,後人亦用“梓裏”代稱故鄉。

何謂“社稷”

在中國古代,“社”是土神,“稷”為穀神。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和高度農業文明的國家,土地和莊稼被認為是人類世代賴以生存的根本。古語雲: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土地,那麼人便沒有立足之地;要是沒有穀物,人就沒有食物果腹。沒有了土地和糧食,人們不能生存,也就更不可能有國家,所以“社稷”一詞便成了國家的象征,有時更用於指代“國家”。

封建帝王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社稷,每年都要舉行祭祀土神和穀神的活動。北京中山公園內的社稷壇就是明代皇帝為祭祀土穀二神而修建的。

“薪水”的由來

據《南史·陶潛傳》記載:陶潛送給他兒子一個仆人,並寫信說:“得知你們在家連日常生活都難以維持,因此派了這個仆人來,幫你們砍柴汲水。他也是窮人家的兒子,你們可要好好待他。”

在陶淵明的這封信中,便出現了“薪水”這個詞,“薪”指砍柴,“水”指擔水。因為柴和水都是生活的必需品,原指砍柴打水的“薪水”一詞,便漸漸有了生活開支的意思。如《魏書·盧玄傳》中記載:“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計。”這裏的“薪水”就是指日常費用。

東漢以前,官員俸祿一般都是發放實物(糧食、布帛),唐以後一直到明清,則主要以貨幣作為俸祿發給朝廷官員。古代官員俸祿的名稱很多,如“月給”、“月薪”、“月錢”等,而明代曾將俸祿稱“月費”,後又改稱為“柴薪銀”,意思是幫助官員解決柴米油鹽這些日常開支的費用。

現代人一般按月支取的工資近乎古代的“月俸”、“月費”,主要也是用來維持日常生活開支。因此,人們常把工資稱為“薪水”。

為何將旅費稱為“盤纏”

錢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用於不同場合時,說法也有區別,如鈔票、紙幣、銀子、現金、費用等等。在古裝劇或古代小說中,說某人有沒有旅費時,我們還會發現它的另一種說法——盤纏(或盤川)。為什麼這樣叫呢?

“盤”和“纏”,分別是“盤繞”和“纏繞”的意思,是一對近義詞。錢與盤繞、纏繞在今天當然毫無關係,不過,在古代卻有著必然的聯係。

中國古代的錢幣都是中間有孔的金屬硬幣,因此古人常用繩索將一千個錢幣穿成串兒再吊起來,穿錢的繩索叫做“貫”,所以,一千錢又叫一吊錢或一貫錢。

宋朝以前的商賈遊人出遠門時,都把銅錢或背在身上,或肩扛手提,既不便,又惹人注意,容易被盜賊盯上,所以到了宋代便出現了把銅錢盤起來纏繞在腰間的新發明,既方便攜帶又安全,因此古人就將這又“盤”又“纏”的旅費叫“盤纏”了。

“座右銘”的來曆

“座右銘”,指的是放在座位旁邊、用來激勵自己或警戒自己的格言。“座右銘”一般是言簡意賅、哲理性較強的語句,其內容大體有四種:一是筆錄經典名言,二是摘抄名作佳句,三是自題,四是朋友贈言。

那麼,“座右銘”這一稱呼是誰首創的呢?

據考證,“座右銘”一詞最早見於東漢書法家崔瑗所著《座右銘》一文。崔瑗小時候誌向遠大,勤奮好學,但他做事容易衝動,不夠謹慎。有一天,他因哥哥崔璋被仇人殺害,盛怒之下,手持利刃殺掉了仇人,隻身逃亡他鄉,東躲西藏地過了好幾年。後來,崔瑗幸運地趕上了朝廷大赦,這才得以返回家鄉。

崔瑗回家後,由於學業荒廢,十分後悔。於是,他便“作此銘以自戒,嚐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他在這篇座右銘中,檢點了自己魯莽行事帶來的後果,決意以此銘來警戒自己。後來他終於成為了文章寫得好,草書又很著名的書法家。

何為“蕭牆”

我們經常會用到成語“禍起蕭牆”,是禍害起於內部的意思。那麼,這個“蕭牆”是牆嗎?如果是,又是個什麼“牆”呢?

蕭牆,在古代是國君宮室大門內(有人說是大門外)麵對大門的門屏,又稱“塞門”、“屏”,有點相當於後代民居大門內的照壁。蕭牆的作用在於遮擋外人的視線,防止外人向大門內窺視。臣子要到宮室裏覲見君王,首先要經過蕭牆,所以蕭牆之內指的就是宮內。這樣看來,將“禍起蕭牆”解釋為“禍害起於內部”就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