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人說:“為什麼進攻小國?”子產回答說:“先王的命令,隻要是罪過所在,就要分別給予刑罰。而且從前天子的土地四邊各一千裏,諸侯的土地四邊各一百裏,以此遞降。現在大國的土地多到四邊各幾千裏,如果沒有侵占小國,怎麼能到這地步呢?”晉國人說:“為什麼穿上軍服?”子產回答說:“我們先君武公、莊公做平王、桓王的卿士。城濮這一戰役,文公發布命令,說:‘各人恢複原來的職務。’命令我國文公穿著軍服輔佐天子,以接受楚國俘虜獻給天子——現在我穿著軍隊,這是由於不敢廢棄天子命令的緣故。”士莊伯不能質問,向趙文子回複。趙文子說:“他的言辭合於情理。違背了情理,不吉利。”於是就接受鄭國奉獻的戰利品。
冬十月,子展作為鄭伯的相禮一起去到晉國,拜謝晉國接受他們奉獻的陳國戰利品。子西再次攻打陳國,陳國和鄭國媾和。
孔子說:“《誌》上有這樣的話:‘言語用來完成意願,文采用來完成言語。’不說話,誰知道他的意願?說話沒有文采,不能到達遠方。晉國成為霸主,鄭國進入陳國,不是善於辭令就不能成功。要謹慎地使用辭令啊!”
楚國的蒍為掩做司馬,子木讓他治理軍賦,檢點盔甲武器。十月初八日,蒍掩記載土澤地田的情況:度量山林的木材,聚集水澤的出產,區別高地的不同情況,標出鹽堿地,計算水淹地,規劃蓄水池,劃分小塊耕地,在沼澤地上放牧,在肥沃的土地上劃定井田,計量收入製定賦稅製度,讓百姓交納戰車和馬匹,征收戰車步卒所用的武器和盔甲盾牌。完成以後,把它交付給子木,這是合於禮的。
十二月,吳王諸樊攻打楚國,以報複“舟師之役”。進攻巢地的城門。巢牛臣說:“吳王勇敢而輕率,如果我們打開城門,他將會親自帶頭進入。我乘機射他,一定送他的命。這個國君死了,邊境上可以稍為安定一些。”聽從了他的意見。吳王進入城門,牛臣藏在短牆裏用箭射他,吳王死。
楚王由於滅亡舒鳩賞賜子木。子木推辭說:“這是先大夫蒍為子的功勞。”
楚王就把賞賜給了蒍掩。
晉國的程鄭死,子產才開始了解然明。向他詢問怎麼施政。然明回答說:“把百姓看成像兒子一樣。見到不仁的人,誅戮他,好像老鷹追趕鳥雀一樣。”子產很高興,把這些話告訴子太叔,而且說:“以前我見到的隻是然明的麵貌,現在我見到他心地了。”
子太叔向子產詢問政事。子產說:“政事好像農活,白天黑夜想著它,想著它的開始又想著要取得好結果,早晨晚上都照想著的去做。所做的不超過所想的,好像農田裏有田埂,他的過錯就少了。”
衛獻公從夷儀派人向甯喜談複位的事情,甯喜同意了。太叔文子聽說了,說:“啊!《詩》所謂‘我的一身還不能被人容納,哪裏來得及顧念我的後代?’甯子可以說是不顧他的後代了。難道可以嗎?大概是一定不可以的。君子有所行動,要想到結果,想到下次能夠照做。《書》說:‘慎重於開始而不怠慢於結果,結果就不會窘迫。’《詩經》說:‘早晚不敢懈怠,以事奉一人。’現在甯子看待國君不如下棋,他怎麼能免於禍難呢?下棋的人舉棋不定,就不能擊敗他的對手,而何況安置國君而不能決定呢?必定不能免於禍難了。九代相傳的卿族,一旦被滅亡,可悲啊!”
在夷儀會見的那一年,齊國人在郊地築城。這年五月,秦國、晉國媾和,晉國的韓起去到秦國參加結盟。秦國的伯車去到晉國參加結盟,雖然媾和但是並不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