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後,老翁含了一口水,噴那草根,草根遂化為蛟龍。四位老翁乘在上麵。蛟龍腳下生風,騰空而起。
此時天空陰沉,似暴雨將至。那蛟龍帶著四位老翁已消失在遠空中,留下主人和家丁瞠目結舌。
有巴邛人,不知姓名,家有橘園。因霜後,諸橘盡收,餘有兩大橘,如三鬥盎,巴人異之,即令攀摘。輕重亦如常橘,剖開,每橘有二老叟,鬢眉皤然,肌體紅潤,皆相對象戲,身長尺餘,談笑自若,剖開後亦不驚怖,但相與決賭。決賭訖,一叟曰:“君輸我海上龍王第七女須發十兩、智瓊額黃十二枝、紫絹帔一副、絳台山霞寶散二庾、瀛洲玉塵九斛、阿母療髓凝酒四鍾、阿母女態盈娘子躋虛龍縞襪八緉,後日於王先生青城草堂還我耳。”又有一叟曰:“王先生許來,竟待不得,橘中之樂,不減商山,但不得深根固蒂,為愚人摘下耳。”又一叟曰:“仆饑矣,須龍根脯食之。”即於袖中抽出一草根,方圓徑寸,形狀宛轉如龍,毫厘罔不周悉,因削食之,隨削隨滿。食訖,以水噀之,化為一龍,四叟共乘之,足下泄泄雲起。須臾,風雨晦冥,不知所在。巴人相傳雲:百五十年來如此,似在隋唐之間,但不知的年號耳。(《玄怪錄》)
除了講明道家觀念即橘內乾坤大外,故事至少透露出兩點信息:一是唐朝時四川巴邛一帶人們廣種橘子;二是比圍棋出現晚的象棋在唐時已開始流行。
此外,故事中最神異的,莫過於老翁最後化草根為飛龍,共騎而去。無獨有偶,晚唐柳祥在《瀟湘錄》中也記錄了一個類似的場景:
唐太宗貞觀初年,洛陽王守一賣藥於市。
時有士人柳信,家境甚富,有一子得怪病,眉頭上生出一肉塊。久治不愈,於是請來王守一。後者看後,於葫蘆中取出丸藥一枚,嚼爛後敷於肉塊上,又叫其家人備上一杯酒。須臾間,肉塊破裂,蹦出一條五六寸長的小蛇,五色燦爛,奪人眼目,隨風而長,轉眼已達一丈多長。
王守一含杯中酒,噴向大蛇。霎時間,雲霧驟起,王守一乘跨大蛇,飛向天空……
板橋三娘子
下麵的故事與板橋客棧有關。
這家客棧,位於河南汴州之西,店主被稱為三娘子,三十多歲,一個人開店,無親無故,來曆不明。
三娘子的客棧有幾間客房,平時又販賣肉粥,由於地處要衝,來往旅客很多,所以生意不錯。她還養了一些驢馬,有時旅客需要倒換坐騎,她便將自己所養驢馬以低價轉手,很受歡迎,很多旅客都慕名而來,說這三娘子人長得俊,心地又好。
唐憲宗元和年間,有許州旅客趙季和,奔赴東都洛陽,途經汴州,入住板橋店。由於在此之前,已有六七個客人先到,占了外側便榻,趙季和後來,隻得安頓在最裏麵。隔壁就是三娘子所住房間。
像往常一樣,三娘子殷切地以美食好酒招待客人,大家都很高興,胃口大開——所謂“秀色可餐”,說的就是三娘子吧。直至二更天,客人們在醉意中各自安歇。趙季和雖不會喝酒,但也很高興。
這天夜裏,趙季和輾轉難眠。是因為見了三娘子之美貌嗎?我們不知道。
就在他於黑暗中發呆時,似乎聽到隔壁有奇怪的聲音傳來。那可是三娘子居住的房間。這叫他很感興趣,於是悄悄起身,從縫隙中窺視:
隻見三娘子點著蠟,取出一個小箱子,從裏麵拿出一套微型的耕種用的農具,以及一頭小木牛和一個小木人,分別隻有六七寸高,放在灶前,含水噴之。
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了:小木人牽著木牛開始耕種!
三娘子又取來一小袋蕎麥種子,叫小木人種上。
須臾間,種子發芽,很快便成熟了。小木人又開始收割,得到七八升麥子。
三娘子又放置了小磨,令其磨成麵。最後,她把小木人等物件收入箱中,開始用那麵做燒餅。
趙季和看得目瞪口呆。
這時候,雞鳴天亮,三娘子把做好的燒餅端上來,給客人們吃。
趙季和沒敢吃,溜了出去,伏於窗外偷看。果然,客人們吃完那燒餅,就一個個地倒地變成驢。三娘子一笑,將他們驅趕至店後關起來,客人們的錢財盡歸自己囊中。
趙季和急忙離開客棧。
路上想起這件事,他沒怎麼害怕,反而覺得很有意思,羨慕三娘子的異術。
一個多月後,趙季和從洛陽東返,再次路過板橋店。這一次他有備而來,帶了幾個蕎麥燒餅。三娘子依舊熱情招待了他,這次店裏隻有他一個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