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代篇(1 / 3)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遍約。

【注釋】選自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怠:放鬆。

【譯文】天氣非常寒冷,硯池裏的水凍成堅硬的冰,也不敢停止抄寫。抄完,跑著送還,一點也不敢超過還書期限。

【賞析】宋濂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散文家。文名遠播。他年輕時家境貧寒,無錢買書,隻能借人家的書來看、來摘抄。天寒地凍硯池結冰、一點都不敢停,抄完趕緊跑著歸還。所以人家也願意借書給他看,後來終成一代大學者。

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聽。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歡悅,則又請焉。

【注釋】選自明·宋濂《進東陽馬生序》。

【譯文】我站在其他學生旁邊,在向老師請教問題時躬身側耳,十分恭敬,有時碰到他大聲斥責,臉色則更恭敬,禮數則更周到,一句話也不敢頂撞,等他心情好了,再去提問請教。

【賞析】插班生站著聽課,提問時非常恭敬,老師訓斥時則一句話也不頂撞,等老師高興了,還是要請教。這就是古代大學者的求學態度。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注釋】選自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譯文】因為心中有足夠的樂趣,就從來不想自己嘴裏吃的食物和身上穿的衣服不如別人。

【賞析】宋濂在上學時同宿舍的人皆為富家子弟,絲綢衣服,帽子珠光寶氣還有紅色的帽穗,腰係白玉環佩,寶刀香囊掛於腰間,光彩奪目好像仙子一般。而宋濂卻穿著破舊的衣服,置身其間並不覺可憐,寒傖,因為他在學習中感受到了樂趣和享受,所以就不會去計較吃喝穿戴。

環尤好學,工書,謹飾,重然諾,好周人急。

【注釋】選自明·宋濂《杜環小傳》。

【譯文】杜環非常喜愛學習,擅長書法,言行很謹慎,不輕許諾,答應了一定要做到,喜歡幫助別人解決急難事。

【賞析】喜歡學習,才能通情達理,言行謹慎才能不虛妄,一諾千金才不會失信於人,救人急難才是雪送炭,像杜環一樣,侍奉先父老友的母親如同親人,這和那些見利忘義,冷淡無情,甚而棄親娘於不顧的人就形成顯明對照。

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像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注釋】選自明·劉基《賣相者言》。醇■:味道純厚的甜酒。飫:飽食。

【譯文】看那些穩坐高堂之上,騎著高頭大馬,喝著味道純厚的甜酒,飽食新鮮的肉類食物,哪一個不高大可畏,氣勢淩人的。無論到哪裏,不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嗎?

【賞析】高頭大馬、高官厚祿、高宅良第,氣勢淩人,不可一勢。可實際上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都是徒有其表,外強中幹。

有聲,如吹塤篪,如過雨,又如水激岩石,或如鐵馬馳驟,劍槊相磨戛;忽又作草蟲鳴切切,乍大乍小,若遠若近,莫可名狀。

【注釋】選自明·劉基《清風閣記》。塤篪:樂器名。

【譯文】風拂樹枝的聲音,有如吹塤吹篪,又像雨聲,又如水撞擊岩石,有時像戰馬馳騁短兵相接廝殺聲;忽然又變成草蟲低鳴又細又急,忽大忽小,若有若無,說不清敘不明。

【賞析】風吹鬆枝聲,低沉時如吹堝篪,雨打枝葉,高亢時如千軍萬馬,喊殺震耳;有時卻又細又急如草蟲振翅,真個是若有若無,忽大忽小,難以言表,隻有深深的意會在心頭。

工之僑聞之,歎曰:“悲哉,造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

【注釋】選自明·劉基《工之僑為琴》。工之僑:虛構的人名。

【譯文】工之僑聽說以後,歎了一口氣說:“悲哀呀!這個世道!難道隻是一把琴嗎?都是這樣呀!

【賞析】工之僑做了一把好琴,呈獻給朝廷,結果因為不是古代的而被退回。工之僑於是仿古進行加工,埋到土中,一年後取出,又被認為是稀世珍寶。這種崇古現象令工之僑非常失望。難道隻是這一把琴嗎?又有多少真才實學的人在當時不被重視,以致隻能老死茅廬。

第為上者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憤,識者固知元政紊馳,而變興自下之漸也。

【注釋】選自明·高啟《書博雞者事》。攘袂:捋起袖子。

【譯文】隻要做上級的人不能明察秋毫,就會使平民百姓的人群起而攻之,來泄發心中的怨憤,有見識的人知道這是元代的政治混亂,事變也會從下麵漸漸地形成了。

【賞析】當官應當一心為公。而循私情、枉法裁判冤枉、誣諂忠良,自會招來民憤,從而引起民變。民心不可侮,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幾千年來的興替曆史早已證實了這一點。

仁陷於愚,固君子之所不與也。

【注釋】選自馬中錫《中山狼傳》。

【譯文】仁義如果陷入愚笨的境地,則是正人君子所不讚成的事情。

【賞析】中山狼的故事流傳很廣。人們都在嘲笑東郭先生,太愚,太迂。一方麵愚笨,不知道狼是不能救的,另一方麵迂腐,隻知做好事而不看對象,狼是陰險貪婪、狡猾凶殘,忘恩負義的家夥,對於吃人的狼,不應抱有任何的同情和幻想,而要堅決的鬥爭,毫不留情地消滅它。生活中類似中山狼的人不在少數,他們恩將仇報,落井下石,窮凶極惡;生活中類似東郭先生的人也不在少數,他們愚腐麻木,充滿幻想。

當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及其既成也,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注釋】選自明·方孝儒《指喻》。

【譯文】當一件事容易做的時候,怕費一朝一夕的力量,忽視他、顧不上去幹;等到事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卻寧願用成年累月,殫精竭慮,才僅僅攻克它。這跟指頭小病延誤成重病是一個道理呀。

【賞析】人常說,防患於未然。任何事情,開始之時很容易就能擺平。而此時人們卻不願付出微勞,總是一拖再拖,而等到事情一發不可收時,則慌亂應付,難見圓滿結局。

褊人多求親而憤疏,庸士多幸易而脫艱。

【注釋】選自明·何景明《鄭子擢郎中序》。

【譯文】心胸狹隘的人追求親近的官職而不滿於疏遠的官職,無能的人欣幸於容易的差事而回避困難的差事。

【賞析】生活中就有拈輕怕重的人。怕到艱苦的地方去,怕到危險的地方去。怕做得罪人而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以至於跑官說情者有之,臨陣脫逃者有之,至於發牢騷,消極怠工者就屢見不鮮了。其實他們恰好忽視了一點,隻有心胸狹窄的人才會挑三揀四,隻要你挑肥揀瘦了人們就會對你的品行產生不滿;隻有無能的人才喜歡輕省而懼怕困難,這樣人們就會對你的能力表示懷疑。

馬越險則駑駿別,刃試堅則鋼鉛見。

【注釋】選自明·何景明《鄭於擢郎中序》。

【譯文】馬越曆險就越能看出劣馬與良駒的區別,刀刃是鋼還是鉛隻能在砍堅硬的東西時才可分別。

【賞析】是駿馬就要千裏馳騁,而不是老死在馬廄之中。作為新時期的青年人,就應該有遠大的抱負,堅定的意誌,百折不撓的品格,敢於直麵風雨不在父輩的羽翼之下棲身一生;而應是暴風雨中的雄鷹,搏擊藍天,翱翔長空。

熱火不燔,向者多焦。導水不溺,涉者多沒。

【注釋】選自明·何景明《鄭子擢郎中序》。燔:燒。

【譯文】拿著火把的人,火燒不著他。而向著火飛去的,往往被燒焦了,引水的人水淹不著他,而從水裏走過去的人往往會淹死在水裏。

【賞析】按理說拿火把的人是離火最近也是最危險的,引水的人也是最危險的,但為什麼他們卻最安全呢?因為掌火把的人是在為人們照明,引水的人是為他人造福,這是利人、施惠,而利己者往往是害了自己,爭一己之私利,其結果是占小便宜吃大虧,而大公無私造福他人的畢竟會有回報的,也會在人們的口碑中感到榮耀。

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注釋】選自歸有光《項脊軒誌》。

【譯文】十五的晚上,一輪明月照在半牆上,桂樹的影子雜亂散亂著,微風吹來,樹影在悄無聲息地移動著,輕盈、舒緩,真是可愛。

【賞析】月圓之夜,明月斜照,院落的牆上樹影斑駁,忽明忽暗,風吹影動,是真是幻,似夢似真,天上人間,這番美景,隻有有情人,有心人才能看得到,體會得出。自然是美的,萬物各有情態,不單是月之嫵媚。做一個生活的積極追求者多一些關注和審美,陶冶自己的情操,怡情自然可真是醉心的享受。

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

【注釋】選自歸有光《先妣事略》。

【譯文】母親半夜睡醒,催歸有光低聲背誦《孝經》,當能熟讀背誦,沒有一字生疏不順口的時候,就很高興。

【賞析】自有了兒女之後,母親的精力除了操持家務以外,全部傾注兒女的身上。對其關懷倍至,更怕他們交友不甚、走上歪道,隻希望兒女能專心致誌、努力學習,為未來做好鋪墊,將來能有一個好的前程。而真當兒女功成名就之後,母親也老了,她享受不到什麼,但她的心是充實的、快樂的。

昔人論竹,以為絕無聲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豔綽約不如花,孑子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諧於俗。

【注釋】選自明·唐順之《竹溪記》。孑孑然:孤獨的樣子。

【譯文】過去人談論竹子,認為竹子沒有鮮豔的顏色和好的氣味,所以它沒有奇石的巧怪,沒有花卉的姿態柔美色彩豔麗,孤獨的挺立著就像那些清高孤傲正直的人一樣,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

【賞析】古往今來,多少仁人誌士愛竹、惜竹、畫竹,並以竹節自喻,表現自己的清高、孤傲、獨立的情操,不流於習俗,不附合於眾人,我行我素,心中自有一腔清幽之氣,傲然於世。

其疾徐輕重,吞吐抑揚,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說書之耳而使之諦聽,不怕其齰舌死也。

【注釋】選自明·張岱《柳敬亭說書》。齰舌:咬舌。

【譯文】他(說書的時候)有時快有時慢,語氣時而輕時而重,吞吐自如高低起伏,合情入理,情至深處,拿世上所有說書人的耳朵來聽他說書,此後再不輕言說書了。

【賞析】柳敬亭,人稱柳麻子,其貌不揚。然而卻與當時的著名歌妓王月生一樣受人們歡迎。什麼原因呢?看了上文大家就知道了,說書的時候能夠入情入理,輕重緩急,感情處理都高人一籌,隻要有真本事,誰還會去以貌取人呢!

用未素教之兵,而能盡其力者,以義氣作之而已;用來厚養之兵,而能鼓其勇者,以誠心結之而已。

【注釋】選自明·王慎中《海上平寇記》。

【譯文】帶領那些平日缺乏訓練的兵士,而能做到人人奮勇,是因為用忠義的舉動感染了他們,帶領那些平時供給難以保障的部隊,而能使他們勇往直前,是因為用誠懇之心感動了他們。

【賞析】這裏所說的是明朝著名大將俞大猷的事跡,其平素溫文爾雅,但作戰起來勇往直前,他家無資財,卻能與兵士同甘共苦。他對部屬及百姓是謙謙君子,對倭寇卻是怒目圓睜,猛厲孔武。正是由於他的衝天義氣和誠懇之情打動了兵士,最後才能同仇敵愾,共禦外敵。

餘曰:古人貴達,學達則謂學古也,學其憊不必泥其字句也。

【注釋】選自明,袁宗道《論文》。

【譯文】我說,古人寫文章注重表達意思,學會如何順暢表達就是學好了古人的長處,學會他的意思表達而不必隻拘泥於字、詞、句。

【賞析】如何才能做到古為今用,怎樣從古文中汲取精華呢?文章重在表達思想,而不在於形式,學古文應該學習它們的辭以達意的精神,而不應該亦步亦趨的句摹字仿。

夫世固有處極冷之時之地,而名實之權在焉。

【注釋】選自明·鍾惺《夏梅說》。

【譯文】世界上隻有處在最冷的時候、最冷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出名與實是否真的吻合。

【賞析】在鍾惺的《夏梅說》中,天寒地凍,是賞梅的熱時、熱地,夏季時,則是梅的極冷之時,之地。從花落聯想到結果,這才是真正的賞梅。人情世態的冷暖由此也可見一斑,那些趨炎附世、附庸風雅的人是不會看“夏之梅”的能賞夏之梅、葉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能看望失意、敗落的朋友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劉諧曰:“怪得羲皇以上聖人盡日燃紙燭而行也!”

【注釋】選自明·李贄《讚李諧》。羲皇:伏羲,古帝名。

【譯文】劉諧說“怪不得從伏羲帝以前的聖人們成天點著燈籠走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