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萬裏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澱: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
【注釋】周德清〔正宮·塞鴻秋〕《潯陽即景》。練:即白綢。澱:深蘭色染料。淮山:淮南的山。
【賞析】此為膾炙人口的名句。是作者在傍晚登上潯陽江城樓即興而作的。作者起筆宏偉壯觀:長江萬裏如一條白色綢帶,淮南的座座遠山青得似藍澱一樣美麗,江麵上的輕舟快如飛箭,巍峨壯觀的廬山,那飛流直下千尺的泉水飛若閃電。短短四句,如四幅山水風景畫展現在讀者眼前;遠山、近水、白帆、飛瀑,千姿百態,動中有靜,明暗相間,光、色、聲和諧得體,此時,長江的山光水色,雄奇偉岸,更令人讚歎不已,耳目一新。
當時事,仔細思,細思量不是當時。
【注釋】鍾嗣成〔雙調·淩波仙〕《吊沈和甫》。
【賞析】此小令是作者哀悼亡友沈和甫的。沈當時被稱之為江南的關漢卿。他豪放不羈,才情橫溢,是一位有名的散曲家。短短一句悼語,平淡樸實地表達了對亡友的思念之情。由於生死相隔,歲月消逝,前塵往事恍在眼前,顯得朦朧飄忽。此種追悼感受,寫的自然真切,特別是作者運用了往複顛倒的句式表達這種心理感受,疊複吟哦,淡而深情,令人愴然欲淚。
生待如何,死待如何?紙上清名,萬古難磨。
【注釋】周浩〔雙調·折桂令〕《題<錄鬼薄>》。紙上:即曆史上。
【賞析】周浩也是元代門第卑微、職位低下,但博藝多才之士。他在這幾句散曲裏,表現出對蔑視豪門權貴、正統文人的可貴意識。他提出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即人生的價值體現在文學事業中。在此之前還從未有人把文學事業提到超乎生死、跨越時空的高度。重視文學,這是中國典型的文人意識,但沒有越出儒家的“立言”、“立德”、“立功”的範疇。周浩則讚美了被正統文人瞧不起的具有真正藝術才能的作家、作品;蔑視那些徒有其名、貪圖功名仕途之輩,以及他們所作的無病呻吟文章。他弘揚的是具有反傳統意義的人生價值觀。曲辭可謂是元代散曲家反傳統精神的讚歌。
歎烏衣一旦非王謝,怕青山兩岸分吳越,厭紅塵萬丈混龍蛇,老先生去也。
【注釋】汪元亨〔正宮·醉太平〕《警世》。
【賞析】第一句引自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鳥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句意是:人世滄桑,盛衰無常。吳越:春秋時期的吳國、越國。歸隱田園是元曲的一個普遍主題,但作者表現出的不是無奈苟活的“歸隱”,而是憤激批判式的“歸隱”。
在這四句裏,作者運用了三個畫龍點睛般的句子:“歎”、“怕”、“厭”三個字,從三個方麵表現了作者思想感情深層次的開掘。烏衣巷本貧民巷,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人世滄桑,盛衰無常,令人感歎。美麗的吳越之地,自春秋以來因統治者追逐權利多次分裂。其間,人民遭受多少苦難,這嗜血爭伐,豈不可怕?“怕”流露出作者對人民命運的關切之情。而紅塵滾滾,龍蛇混雜,怎能不讓人厭惡?尤其最後一句,沒有表現出消極遁去,而是以傲世意味來調侃,莊寓之諧,所以顯得別開生麵。
歎世人用盡千般計,笑時人倚盡十分勢,看高人著盡一枰棋。老先生見機。
【注釋】汪元亨〔正宮·醉太平〕《警世》。高人:指機關算盡的高手。機;即事情變化的樞紐。
【賞析】此曲表現出作者不欣羨高官厚祿、肥馬輕裘的富貴生活,眼看到社會上一些人百般求名逐利,倚仗權貴,欺貧仰富,機關算盡,真是可歎、可悲又可憐。特別是“看高人”句,表麵機關算盡,像似高手,實則是對他們自以為得計的嘲諷。這“高人”也實則是當局者迷,在慨歎種種迷途不返之輩後,作者認識到了人世之“機”,於是決心隱名遁去,遠離紅塵。
草茫茫秦漢陵闕,世代興亡,卻便似月影圓缺。
【注釋】倪瓚〔雙調·折桂令〕《擬張鳴善》。陵:即古代帝王的墳墓。闕:墓室門前立的雙柱。
【賞析】這是一段述誌寄懷的曲子。作者生活在元末,元末正是社會動蕩時期,元王朝日益走向崩潰。麵對危局,倪報清貞絕俗的態度,力圖書畫,名噪當時。但他終不能與世隔開。此曲就是寫他在這種生活夾縫中的感慨,這也反映了他的生活態度和思想品格。
曲辭的意思是:歲月無情,秦漢帝王的陵墓又都深深埋在野草之下。其言外之意,具有雄才大略的秦漢帝王的豐功偉績都已成為陳舊的曆史,被埋蓋在荒草下麵,甚至被人遺忘,連秦漢都是這樣,以後曆代曆朝變更,也就像月亮圓缺一樣,變幻是平常的事了。
這三句,時空跨度大,短短數字,道出作者的滄桑感慨,同時也折射出他清高孤傲的作人風格。這正是這位才節雙全的藝術家受人崇敬之所在。
十年一覺揚州夢,春水如空,雁波寒寫去蹤。離愁重,南浦行雲送,冰弦玉柱,彈怨東風。
【注釋】倪瓚〔雙調·殿前歡〕。南浦:南麵水邊。行雲:此處指女子。冰弦玉柱:即指琴瑟一類彈撥樂器。
【賞析】古代文人墨客不知寫了多少離愁別緒,但作者的這首曲辭仍不乏風韻別致。首句借用了唐代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的詩句,來表達主人公久居他鄉,虛度時光的慨歎。“春水如空”二句,是說在清澈泛寒的春水上麵,雁群投下倒影,好像在水麵留下了它掠過的蹤跡。南雁北歸,也喻指主人公身在異鄉,孤獨飄零的真切感受。“離愁重”,是本曲辭重要的一筆。主人公雖思歸心切,離別又至,給他又憑添新愁。“南浦行雲送”,是說在南浦有自己戀戀不舍的人來相送,而這不舍之人惟有通過彈奏琴瑟來抱怨無情的東風,從而婉轉地表達了她那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傷感之情。辭曲情溫意婉,含蓄貼切,耐人尋味。尤其是主人公久居異鄉思歸心切,可又惜戀不舍心愛的人的那種矛盾心理,使人倍覺真切感人。
想人生最苦離別,三個字細細分開,淒淒涼涼無了無歇。別字兒半響癡呆,離字兒一時拆散,苦字兒兩下裏堆疊。
【注釋】劉庭信〔雙調·折桂令〕《憶別》。
【賞析】這支曲子就寫得很有新意。作者一開始從“苦離別”三字大做文章,並逐由淺入深地逐字釋析。把“三個字細細分開”:“別”,是人分兩處;“離”,是舍家遠去;“苦”,是由離別產生的心理感受。於是,一提“別”字,夫妻倆就表現出失魂落魄的樣子,經好一會兒癡呆後,回過神兒來,認識到一對好夫妻轉眼就要天各一方,這種被“拆散”的痛苦,忽然襲上心頭,可謂“苦”字“堆疊”。而走的越遠,離別越久,這種離愁的“堆疊”也就越厚重。後三句則更是層層深入,將離情別苦表現得淋漓盡致。作品讀後,使人有種詞盡而情未絕之感。
絲絲楊柳風,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趁柳條疏。
【注釋】劉庭信〔南呂·一枝花〕《春日送別》。
【賞析】絲絲微風拂著楊柳,帶雨的梨花隨風飄落,柳枝趁風婆娑,無奈春去花自落。這是兩句寫景抒情的曲子。作者寓情於景,勾勒出一幅形象生動,色彩和諧的春景圖,把春天所獨具的柔美、秀麗表現得惟妙惟肖,同時流露出一種淡淡的感傷。因此曲含有送別的意思(古人折柳送別),所以作者以梨花帶雨,巧妙地寫了送行者淚痕滿麵的形象。作者這種借春喻人的雙關寫法,為曲辭增添了一種朦朧的美感。這種表現手法,使情景之間的交融已達化境。
秋風江上棹孤航,煙水茫茫。白雲西去雁南翔,推篷望,清思滿滄浪。
【注釋】湯式〔正宮·小梁州〕《九日渡江二首》。棹:即劃船。篷:即用竹木、葦席等製成的遮蔽日光、風雨的設備。
【賞析】在秋風微拂的江麵上,一葉孤舟蕩槳飄遊,無邊的江水煙波浩渺。白雲緩緩的向西飄去,北雁已向南方飛翔。推開篷窗向遠處遙望,愁思宛如青色江水的浪一樣,起伏不平,連綿不盡。此曲寫了一個羈旅他鄉的遊子,適逢佳節,佳節思親,又慨歎韶光如水流的感傷之情。作者通過情景相融的筆法,深刻地表達了遊子漂零孤寂的內心世界和久客思鄉的情感。其曲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情景交融,互為鋪墊襯托,虛實結合巧妙的特色,從而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地。
落花天紅雨紛紛,芳草地蒼煙袞袞。杜鵑啼血清明近,單注著離人斷魂。
【注釋】湯式〔中呂·醉高歌帶紅繡鞋〕《客中題壁》。袞袞:即連續不斷。單注:即專門關注。
【賞析】這兩句曲辭極有特色地描寫了客遊他鄉之人的愁思與惆悵。清明時節正是春天最美的季節,可在作者眼裏卻是一派亂紛紛的景象:滿天落花像紅雨一樣飄灑,綠綠的草地上蒼煙不斷。這可謂正是愁思百結的遊子眼中的景況。在如此淒楚悲涼的心境下,好似關注傷心離人的,隻有那悲苦鳴叫的杜鵑鳥。作者將愁客的情緒寫得細致入微。這種一反過去讚美陽春美景的手法,顯出其清新別致。
問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問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幹戈,暮也幹戈。
【注釋】湯式〔雙調·天香引〕《西湖感舊》。笙歌:即歡樂之意。幹戈:即戰亂。
【賞析】這六句是對整個杭州興衰的感歎。作者在曲中亦問亦答,“問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過去的西湖是長年歌舞升平。而如今呢?“朝也幹戈,暮也幹戈”,說明了今日的西湖是處在長年的戰亂之中。作者通過大跨度的今昔對比,表現出深沉的喟歎,從而又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希望太平的心願。此曲辭言簡意賅,恰似一曲哀傷之歌。
富貴隨落日西沉,繁華逐逝水東流。
【注釋】湯式〔雙調·天香引〕《憶維揚》。逐:即追逐。
【賞析】這是湯式“憶維揚”小令中的兩句。維揚指揚州。隋唐時代,揚州是當時最大的國際大都會。因為唐朝的賦稅收入及財物都集中在揚州,再外運,加之交通便利,所以商賈雲集。揚州的繁華盛況在唐詩裏多有反映。由於戰爭,揚州在唐末開始衰落,並遭到嚴重破壞。這兩句就是湯式寫的揚州的盛衰情況。一切富貴都隨著落日成為雲煙,所有繁華也追逐著逝去的水流而沉沒。兩句曲辭對仗工整,語言蒼勁渾厚,格調低沉,哀婉暗含慍怒,表現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