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哪有那麼多有趣的事情!”人對現實世界有這種感慨恐怕不能說是錯誤的。問題就在於應該做點什麼。這是個四通八達的路口,所有的人都到達過這個地方,但有些人去做有趣的事,更多的人則去開創無趣的莊嚴事業。我常常想,與其天天喊著創新,不如降低功利要求,把平常有意思的活動堅持辦好,這樣慢慢就會生成一種力量。
我認為創新人才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有獨立的思考能力,但這是最為艱難的。拿最近的玉樹災難來說吧!這次救災的中國軍隊不僅反應迅速,而且在“統籌”方麵與汶川地震時相比有了巨大進步:分兵協作,有序投入,責任明確。再聯係海地地震,中國救援隊是第一支抵達海地的國際救援隊,因此很多人生出優越感,但實際情況是我們依然有諸多不足。比如低估高原特殊環境,應對高原反應的藥品不足,營養沒有跟上;部隊不怕犧牲、連續作戰,但尚欠科學規劃,導致初期戰士體力透支,減員嚴重。我們是第一支到達海地的國際救援隊,但先於我們的還有美國第82空降師先遣隊,正是這支先遣隊在中國飛機降落前,清理跑道並架設無線電通信設備,從而確保了各國飛機能在海地因斷電而指揮癱瘓的機場降落。舉這個例子絕不是想滅自己的士氣而長他人的威風,而是告訴人們,像前麵王小波先生所說,要拒絕恭維,換個角度看問題。例如,汶川地震後就有人撰文,大意是:中國軍隊的主要使命,是防禦外敵入侵,認為“鑒於我國災難頻繁,如果每次都使用國家常備精銳部隊,在當前中國國防安全形勢比較嚴峻的情況下,並非長久之計”,專業的救援還是應該交給專業人士去做。
如果對於一個幾乎眾口一詞的問題,還能聽到不同的見解,那麼距離創新人才的出現就不遠了。但現實是我們很難聽到不一樣的聲音,在教育界,在中學,在壓力之下,學生和老師失去了思考的空間。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發達,新鮮事物的湧現,讓我們的生活空間好像大了很多,但思維的空間似乎變小了。去年,在我們學校的家長論壇上我向家長提了一個問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孩子的生活處境變得更好還是更壞了?越是反複思考,越是堅定地認為孩子的生活沒有變得更好,而是變得更壞了!這是事實。當時我還拿我們這代人做了對比:就拿我這個年齡的人來說,我們的中學時代,生活清苦,沒有那麼多物質的誘惑,但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太多壓力的天地裏,有很多的閑適與自由,或者說父母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升學指示,不是因為他們不想,是因為他們不懂,但成全了我們豐富的世界。現在的孩子們,生活真不容易,除了來自家庭的明確目標,還有學校集體內的競爭與攀比。真的,當下中學舞台上,無論老師、學生還是家長,目標驚人地統一,雖說在人生大舞台上,我們都是演員,但不要都去爭當主角,其實還有很多小人物也很生動。另外,有人在台上,還要允許很多人去不夠明亮甚至有點昏暗的台下當觀眾。
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就是尊重人的多樣性,人群的生態平衡是創造力產生最為適宜的環境。我懷念大學時光,懷念20世紀90年代初期那有些慵懶的生活(這決不是說自己屬於創新人才,按照自己的理解尋找證據),懶得去想就業,因為沒有什麼現實的壓力。睡覺、泡圖書館、遊蕩、談戀愛,甚至有一搭無一搭地上上課。這樣的生活,並沒有被人唾棄。那時不是十分需要考什麼證,或者取得什麼資格。在我印象中,當時同學們好像挺熱衷於入黨(可能是學哲學的原因),而我成了我們班三個沒有寫入黨申請書的學生之一,不是沒想過,是看到競爭太激烈,就知趣地打消了念頭。當時誰寫誰沒寫隻能猜,因為涉及前途、分配大事,都不好意思打聽,好像當時都忌諱談這個,但最後我終於知道另外有一個人也沒寫,因為那個人後來成了我的老婆。感謝那時尊重不同選擇的環境啊,要是當時被揪出來歧視,還有沒有資格當老師都是個問題。其實,這件事也給我以啟示:當時的不積極,不代表後來的不努力,人的成長有個過程,需要選擇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