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風流倜儻、才高八鬥——名士才子之謎(4)(3 / 3)

蘇軾從“烏台詩案”殺頭罪中解脫之謎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蟬娟。

這篇千百年來,人所樂道不衰的《水調歌頭》,就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的傑作。他具有多方麵的才能,詩、詞、散文、書畫都有卓越成就。他一生留下的詩篇,感情充沛、清新流暢、熱烈豪放,長久以來,一直為人們傳誦。就連當時的許多文人學士都很佩服、景仰他,都以能夠同他結交為榮,以能夠得到他的指教為幸。但是,他竟因詩得禍,差點掉了腦袋。

事情還得從蘇軾的經曆說起,蘇軾出身於書香門第,11歲與弟弟蘇轍一起通過殿試,中進士。宋仁宗讚歎朝中得了兩個奇才。大文學家主考官歐陽修則預見:30年後蘇軾的文章將會超過他。但是,蘇軾卻是個時運不濟的才子。他多次受到排斥打擊,甚至貶官。有一次,還被抓了起來,押到國都汴京治罪。晚年被放逐到遙遠的兩廣地區當小官吏,直到死之前半年才被赦回。

他的經曆和他的政治立場有直接關係。當時,北宋實行變法。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和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誓不兩立。他竟被兩麵排擠,怎能得誌?起先他反對變法,受到了新黨的排斥;後來舊黨上台,他又不同意全盤否定新法,遭到了舊黨的戒備。而後新黨又把舊黨打了下去,爭權奪利。他就在這巨大的政治漩鍋中,翻轉跌宕,顛沛流離。

得禍,先是從一份“謝恩表”上引起的:元豐三年,他被調任為湖州太守。照例寫了一份“謝恩表”,刊行在“邸報”上。他表上寫的是:“您知道我又愚昧,又不能適應形勢,難以追隨那些新進的權貴;但又看到我雖年老,卻不愛生事,就派我去管管小民……”這“新進”、“生事”就讓人聽出了弦外之音。誰是“新進”?誰“生事”?惹起了人們對新黨的嘲笑,也引起了一些“對號入座”者的不滿。

禦史大夫舒直趁機向皇上奏了一本。說:“蘇軾的謝表譏諷時事,搞得朝野轟動,爭相傳誦。他包藏禍心,怨忿皇上,應口譏謗,訕瀆謾罵而沒有人臣之節,萬死也不足以謝聖上。”他還從蘇軾寫的詩文中找出60多條詞句作為材料,證實蘇軾不滿朝廷,“訕上罵下”。他說:“陛下發青苗錢,本來是接濟貧民。他卻說‘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陛下教群吏學法令,他卻說‘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陛下推行鹽法,他卻說,‘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