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風流倜儻、才高八鬥——名士才子之謎(4)(2 / 3)

吳定安說:“根據各地王氏族譜可以得知,王伯安即王恒,為王安石的十六世侄孫,通經博學,官授國子學錄,所以當時在南京承命遷葬,王伯安遷墳時,天下初定,不可能大肆張羅,當地沒有記載也不足為怪,而王伯安當時應該是由水路遷葬的,即由南京市長江起船,經過鄱陽湖進入武陽水再進撫河中遊,而月塘的靈穀峰就在撫河之畔,所以說王安石墓遷靈穀峰東後月塘的說法極為可信”。

“鳳山桃源窠”難覓墓址

月塘村周圍群山聳立,與靈穀峰逶迤相連,確是極佳的“風水寶地”。按照各地王氏族譜的一致說法,王安石墓確已遷入月塘村祖墳地,那麼如今還能在這裏找到墓地遺址嗎?

各地的王氏族譜對於墓地的具體位置,大多隻寥寥一句話,在東鄉縣上池村的族譜卻有著詳盡敘述。長期研究王安石墓的東鄉縣文化館專家王明占,他從家中翻出幾本滿是灰塵的族譜,小心翼翼地翻開到王安石欄,這裏不僅配有王安石墓地形圖——《月塘鳳山圖》,還見到了王氏後人請風水師賴文俊為王安石墓選址的情況,“賴文俊在當時精通地理,為江西派風水師的第三代傳人,在宋朝時期名氣極大,他最終將王安石墓址選定在鳳山桃源窠。”王明占說。

這些記載令研究專家欣喜不已,盡管宋時繪製的《月塘鳳山圖》過去了數百年之久,但畫中地形如今仍可與實際地形——對應,《月塘鳳山圖》似乎已經給出了王安石墓最清晰的地址。賴文俊當時選址的下課讚詞稱“兌龍隱隱出坤方,上有桃源下有汪……從今安息牛眠地,世代公卿狀元郎”,“不論這幾句讚詞科學與否,但從中一定體現出了墓地所在”。可是按圖找到牛眠之地,和後方的後方為桃源窠山,前方則為一口水田,符合讚詞中的方位。而且未能發現王安石墓的蹤影。

從牛眠地折回右行,可以看到一塊更為開闊的場地,其身後也是鳳山,前方為汪家園一矮山,形似桌子,兩旁小山如同兩把交椅,遠處視野開闊,在當地村民看來,此地似乎更適合作為葬墓的風水地,但當地同樣找不到任何王安石墓的遺跡。

數年以來,除了前來月塘尋墓的專家們沮喪而歸,王詳喜和世代居住月塘的當地村民,在“鳳山桃源窠”往返尋找了無數次,也未能找到王安石墓的一磚一瓦。

王安石墓已遭異姓毀棄

王安石墓究竟位於何方?為何遷至祖墳地後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月塘村為王氏祖墳地毋庸質疑。根據月塘族譜記載,月塘在王安石的曾祖王明時,已是王氏的祖墳山地,第一個卒葬靈穀峰東後月塘的就是王明,王安石祖父王用之也葬於此地,但據村民介紹,在他們印象中,曆來就找不到這些祖墳。是什麼原因使它們集體消失了呢?

王明占在長期考究族譜後終於有了發現,《上池族譜》中賴文俊的讚語之後有一段記載:“徐氏洗荊公山,塚墓殆盡,公曰‘前朝宰相祖塚,當代宰相伐之’”,這在月塘村族譜中,關於月塘村九世祖德祥一欄中也有著同樣記載。“按照族譜記載時間計算,這位徐氏應該為明朝時禮部尚書。由此可知,徐氏當時仗勢毀壞荊公山的王氏祖墳,當然也包括了王安石墓在內。”王明占說。

《月塘鳳山圖》的王氏祖墳地如今已經成泥田,讓後人無從想象毀墳情景,但在月塘村至今有一塊王氏“合族公力”石碑,其所刻內容卻具說服力:我族與徐姓不合,由來久矣,讀九世祖德祥公世係數語,想見當日勢力不敵……徐有莊田十餘畝,我族子孫絕不許領佃看守。吳定安說:“這塊碑在幾年前才被發現,使得墳地被毀之事可信度大大增加,雖然事情原由尚無法考究清楚,但這至少解釋了為何如今在月塘村,找不到王安石墓乃至祖墳地的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