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改革家王安石墓地今何在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博學多才,侍文能善。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敕葬南京的墓址今何在?
在撫州市金溪縣琉璃鄉月塘村剛進村的門樓石匾上可見“荊國世家”四個大字,再前行左拐,又可以看到一座題有“金陵衍派”的門樓,昭示著王氏後人的身份。村人按族譜介紹:“月塘村大概是在宋末元初建起來的,為王安石叔父王盛後裔王朝利所建,所以我們村人可以說是王安石兄弟的後人。”
距離月塘村隻有數十公裏的東鄉縣上池村,同樣能找到王氏後人。村人介紹村中瑤田遺址為當年王安石居所,後方還有釣魚台,王安石罷相後在此釣魚,並寫下了《蘭塘釣隱》等佳作傳世,但如今瑤田遺址已成村民菜圃。
實際上,王安石屬撫州王氏分支,其後人如今在臨川、東鄉、金溪、崇仁、宜黃等地均可找到,“但從1086年5月21日起,王安石逝世後敕葬於南京半山園後數百年後,卻再難尋覓到王安石墓葬遺址所在。”據長期研究王安石墓的金溪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吳定安介紹半山園是王安石在去鍾山途中一個叫白塘的地方所營建的簡單住所,王安石生前就喜歡居住在半山園中,所以說其逝世後被敕葬於半山園中十分合理,在諸多史料中也可以確定王安石確實葬於此。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隨著歲月流逝,半山園的王安石墓卻不見了蹤影。南京半山園如今雖有王安石史跡陳列室,卻已成了海軍學院,南京相關專家在幾次實地考察之後,都沒有找到墓地遺址。”吳定安說。
吳定安曾經多次在史料上海尋王安石墓的下落,都沒有成功。在他看來,王安石為宰相時,封荊國公,極有威望,逝世後配享神宗廟庭,追封為王,士大夫拜祭荊公墓甚至成了習俗,但從北宋末年開始,王安石開始受到誣陷,朝廷停止配享。明朝時臨川知縣在刻印王安石文集時,序言中寫“公墓不知所在”,越到後來荊公墓墳前越冷落,甚至在遺傳下來眾多的文獻記載中,也無法找到有關荊公墓的隻言片語了。
族譜解開新墓地
眾多專家在研究文獻史料中都找不到墓地的所在,一代宰相的墓葬真的就這樣突然失蹤了嗎?一個意外的驚喜讓大家眼前豁然一亮。村民王詳喜介紹說,由於自己是長房長孫,族譜一直存放在自己家中保管,四年前有王安石研究專家在跟他借族譜查看時,根據王氏族譜的記載找到了有關王安石墓的下落。
這本民國時期重修的《王氏四修宗譜》,在王安石欄清楚地記述著“敕葬鍾山,遷靈穀峰東後月塘”,不僅如此,在東鄉縣黎圩鎮上池村的王氏族譜裏,也發現了同樣的記載。
吳定安指著月塘族譜說,實際上月塘村就是王氏祖墳山地,在王安石祖父“王用之”欄還寫明,“有庵城陂寺,祭田糧二十三石”,供子孫祭祀之用。這一點與月塘村眾多村民流傳下的說法互為印證:月塘村是祖宗花錢置辦下的祖墳地,整個月塘村本就是王氏子孫為了守墳而建立起來的村落,至今已有千年之久。
盡管仍有專家對此說法持有異議,因為在南京當地找不到遷墳的任何文獻,王氏後人卻認為,按照傳統習慣,墳墓必須葬在祖墳山上,這在古代更為嚴格,王安石遷移祖墳地的說法符合常理,而且崇仁縣甘坑王氏的族譜中還記有遷墳的詳細記載,譜中有一段明太祖朱元璋的話“王安石墓可召其子孫遷葬,仍賜墓額”,並寫明“時支子孫王伯安承命遷葬於臨川月塘祖墳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