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風流倜儻、才高八鬥——名士才子之謎(3)(1 / 3)

李白是胡人還是漢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25歲起“辭親遠遊”,仗劍出蜀。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餘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係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塗令李陽冰,後卒於當塗,葬龍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範傳正根據李白生前“誌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青山。浪漫主義詩人,被尊稱為“詩仙”,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身世之謎,不是消閑風趣的知識考證,其中隱藏著有關民族文化演進的重大秘密。有人說,杜甫是青銅器,李白是唐三彩。前者厚重,後者瑰麗。想起唐三彩就想起李白,一樣的沉酣恣肆,一樣的飛動豪邁,也一樣的有西部的異國風情。唐三彩有大漠風沙、長河落日之美,有夜色駝鈴與酒與胡姬之美。唐三彩是中國與西亞的一個文化之謎,也正如李白身世之謎。李白的血液裏,湧動著胡騰舞的音樂、寶藍色的幻思與琥珀般的酒色,湧動著中古時代西域文化的熱烈、激情、豪放及其神秘的瑰麗。史書上說,李白雖然出生於安西都護府之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但是他的祖籍卻是隴西成紀,隻不過他的祖先在隋時因犯罪被流徙西域,才在碎葉生了他。李白五歲時,又回到了蜀地。這樣,李白終是個甘肅人,與西域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李白身上的色彩太豐富了,與同時代的唐代詩人相比,李白太秀異了。連蘇東坡都歎道:“帝遺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

李白,他身上就有突厥人的血液,這從他兩個子女的名字就可得到證實。他的兒子叫“頗黎”,這在漢文中無法解釋,其實這是突厥語“狼”的音譯。狼是估厥人的圖騰,用頗黎作人名像漢族人用“龍”取名一樣。李白的女兒叫“明月奴”,在今天的維吾爾族中叫“阿衣努兒”的女孩子很多,“阿衣”是月亮,“努爾”是光,明月奴,月是意譯,奴是音譯。而李白本人長的眼睛正是突厥的眼睛特征,在他的《報韓荊州書》中,那種笑傲公侯的豪氣正是馬背民族性格的表現。在他的詩作中,也不乏慷慨豪邁豁達率真的情感,但就是這位李白也未擺脫漢族酒文化的影響。

陳寅恪先生就提出李白是西域胡人的觀點。理由之一是,據他考證,隋末西域絕非中國版圖,所以不能成為貶謫罪人之地。隻有到了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公元640年)平焉耆,西域才成為中國政治勢力範圍,方可作為貶謫罪人之地。前幾年周勳初先生寫了《詩仙李白之謎》,分析了李白身上的很多奇異特點,如:婚姻的入贅,對家庭不夠負責,對胡姬的喜愛,剔骨葬友,手刃仇家,“詩中絕無思親之句”,以及女兒與兒子的名字寓意等。他得出的結論是:李白身上有著深隱的西域文化情結和濃厚的西域文化色彩。他雖然不說李白是西域胡人,但也認為李白的祖先好幾代人生活在當時國際交往最為頻繁的絲綢之路上,難免有異族通婚之事,因而李白身上的胡人血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韓愈考取進士之謎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為“韓柳”。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韓愈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的地主家庭,父親博學多才,小有名氣,可惜在韓愈3歲的時候就與世長辭了。從此,他由哥嫂撫養。其兄韓會,寫得一手好文章,在長安為官時很受敬重。韓愈10歲那年,兄在朝廷遇到不幸,被趕出京城,降職到廣東韶關一帶做刺史,他也隨兄長南遷到了廣東。

數日後到了韶關,韓愈剛剛安定下來,正要集中精力讀書的時候,厄運又降臨了,這就是其兄的逝世。哥哥一死,孤兒寡婦舉目無親,無人幫助,韓愈隨寡嫂顛沛流離。最後,寡嫂隻好帶著韓愈返回故鄉。

不幸的遭遇磨煉了他的意誌,他把對哥哥的思念埋在心底,刻苦自學,發奮讀書。每天三更起床開始讀書,無論吃飯、睡覺,手裏都不離開書本。累了,把書本當枕頭,吃飯沒菜,就邊看書邊吃飯。他先後讀了《論語》、《孟子》、《書經》、《詩經》、《禮記》和《春秋》等書,並且熟讀了諸子百家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