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風流倜儻、才高八鬥——名士才子之謎(3)(3 / 3)

《舊唐書》還記載:“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雨之樞歸葬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清人錢泳也在《履園叢話》中說:“按《河南通誌》雲,唐工部郎杜甫墓在河南府偃師縣之土婁村。”錢泳還說,乾隆年間曾對偃師杜甫墓進行修葺和擴建。言之鑿鑿,似乎讓人非信不可。

現存的鞏縣杜甫墓在新縣城(孝義鎮)西10華裏康店村邙山嶺上。墓地座北朝南,高約15公尺,寬約10公尺,呈方形。墓前豎有清代早期所立石碑兩塊,其中一塊立於康熙十九年(1680)。墓周圍鬆青柏翠,氣象森然。杜甫墓旁附葬著其長子宗文、次子宗武,二墓呈東西排列。明清之際,到鞏縣杜甫墓園憑吊的文人墨客甚多,留下不少詠歎感慨的詩作,這為證實此處墓塚確實為杜甫葬處提供了不少憑據。

目前,學術界大多認為河南鞏縣為杜甫的真正墓地,按中國人的傳統,遷葬祖塋應該是杜甫的最終歸宿,而其他幾處墓塚,大概早就成了空穴,至多也不過是衣冠塚罷了。

範仲淹求學時為什麼要讓佳肴發黴

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吳縣(今屬江蘇)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文學家,諡號文正。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八月初二,範仲淹在徐州降生。他的父親範墉,當時做寧武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範墉先娶陳氏,續娶謝氏。仲淹是他的第三個兒子。範仲淹出生第二年,父親便病逝了。謝氏貧困無依,隻好抱著繈褓中的他,改嫁山東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縣附近)一戶姓朱的人家。範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在朱家長大成人。

範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縣的富戶,但他為了勵誌,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寒來暑往,他挑燈苦讀,堅持不懈的精神,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隻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調半盂醋汁,吃完繼續讀書。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23歲的範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今河南商丘縣)。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共有校舍150間,藏書千卷。更主要的是這裏聚集了許多誌操才智俱佳的師生。到這樣的學院讀書,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有許多同學互相切磋,還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況且學院免費就學,更是經濟拮據的範仲淹求之不得的。應天府後來改名南京,應天府書院所以又叫南都學舍。

範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境,晝夜不息地攻讀。一次,真宗皇帝路過南京,大家都爭相前趨觀望,範仲淹卻閉門不出,坐誦如舊。一位同學怪他怎肯錯過觀望皇上的良機,他卻回答:“日後再見,也未必晚。”範仲淹的一個同學、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看他終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嚐,聽任佳肴發黴。直到人家怪罪起來,他才長揖致謝說:“我已安於過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後怕吃不得苦。”範仲淹艱澀的生活,有點像孔子的賢徒顏回。一碗飯、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連天,顏回卻不改其樂。大中祥符七年(1014)秋和大中祥符八年(1015)春,他通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在崇政殿參加禦試時,他第一次看見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後來還榮赴了禦賜的宴席。二月的汴京(今開封市),春花滿目。進士們坐跨駿馬,在鼓樂聲中遊街:“長白一寒儒,名登二紀餘。”他吟著這樣的詩句,想到自己已經27歲,比起旁邊的膝宗諒等人,年紀顯得大了許多。

不久,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廣德軍位置在今安徽廣德縣一帶,司理參軍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官員,從九品)。接著,又調任為集慶軍節度推官(集慶軍轄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帶,節度推官是幕職官,從八品)。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並正式恢複了範姓,改名仲淹,字希文。從此開始了近40年的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