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19歲時離開了洛陽,來到京城長安。在長安文壇上有一位很有影響的人,這就是梁肅,他深得韓愈的敬仰。梁肅反對駢體文,主張用先秦、兩漢的散文形式寫作。韓愈登門求教,殊不知這兩位不謀而和,他們都喜歡先秦、兩漢的散文形式,而反對南北朝時代的駢體文。韓愈認為寫文章應說明道理,形式應為內容服務,語言要表達思想。從此,他立誌恢複散文,改革駢體文。他常常求教於梁肅,在這位文壇大家的指點下,韓愈的古文水平很快得到了提高。
在韓愈24歲的時候,參加了進士考試,主考官是宰相陸贄。出的試題為“不遷怒不貳過”大意為不把自己的不高興轉架到別人身上,不犯兩次同樣的錯誤。韓愈看後,揮筆成章。可是,當主考官看了以後,卻把試卷放在一邊,第一次考試就這樣落榜了。
第二年,韓愈又參加了進士考試,試題與上一年的試題一樣,韓愈沒有猶豫,一字不改地把去年的舊作寫在卷麵上。主考官陸贄看後,感到此卷似曾相識,他反複看了幾遍,拍案叫絕,說道:“好文章!完全是古文風格,沒有一點駢體文的味道,若不細看,差點埋沒人才了。”就這樣,韓愈考中了進士,並名列榜首。
杜甫墓葬之謎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初唐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創作了“三吏”,“三別”等大量優秀詩篇,有《杜工部集》傳世。其詩被譽為“詩史”,後人尊稱他為“詩聖”。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以他的詩歌創作,豐富了我國絢麗多彩的文化寶庫。但是,這位被後人稱為“詩聖”的大詩人,一生流離漂泊、窮困潦倒,早年遊曆過江南、山東一帶,後來飄泊於甘肅、四川一帶,最後離開四川,在湖北、湖南等地流浪,晚年在貧病交加中死於湘江上一條小船裏。他死後,兒子宗武無力葬之,隻好將父親的棺材姑且找個地方放置。直到40多年後,其孫子嗣業才借助於乞討,安葬了他的祖父。正因如此,遂產生了杜甫去世之後葬於何處這樣一個聚訟千載之謎。杜甫的墓地究竟在何處?曆史上有四種不同的說法,即湖南的耒陽縣、嶽陽縣、平江縣、河南的偃師縣。新、舊《唐書》都說杜甫卒於耒陽,《耒陽縣誌》也雲杜甫“一夕大醉,宿江上酒家,為水漂溺,遺靴洲上,聶令徒置,為墳墓焉”。由此可見,杜甫溺死江中,為水漂走,連屍體都未找到,隻好拾起他被水漂到洲上的靴子做墳。那麼這位深為後人所敬仰的大詩人最後究竟歸葬何處呢?
據說,詩聖杜甫的墓園,在全國至少有八處,如河南鞏縣、偃師,湖南耒陽、平江,陝西華陽、四川成都浣花溪等。究竟何處是真墓,何處為疑塚,千百年來眾說紛紜。經過研究、比較和考證,比較集中的看法是在河南鞏縣、偃師,湖南耒陽、平江四處。
《舊唐書·杜甫傳》載:大曆五年(公元770年)4月,杜甫從湖南長沙舉家南往郴州,行至耒陽時,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縣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應為大曆五年)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時年59。乃就地埋葬。對此,《耒陽縣誌》也有記載:“杜陵祠在縣北二裏,祠後即杜墓。”而且此墓現在仍存,位於耒陽市一中院內,封土圓錐形,基砌花崗石,周圍有石欄,正麵嵌有青石橫額,上鐫“唐工部杜公之墓”及“(南宋)景定癸亥(1263年)孟夏,縣令王禾立石”等字樣。
另有一說認為,杜甫葬於湖南平江。依據是與杜甫同時代的詩人元稹曾說:“(杜甫)扁舟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殯嶽陽。”而且,《平江縣誌》也稱:“甫自蜀歸病,卒於潭嶽之交,宗武(杜甫之子)扶其櫬旅殯嶽陽四十餘年。平(江)為嶽屬縣,南小田有甫墓,蓋權厝塚也。”現存的平江杜甫墓係一磚砌墓塚,前有墓碑,周圍有磚砌墓牆。
據考,耒陽、平江兩處杜墓,本是臨時停靈之所,後棺樞遷出,隻餘空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