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風流倜儻、才高八鬥——名士才子之謎(2)(3 / 3)

“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獨采我。”

這吳儂軟語,袒露真情,愛意綿綿。據文獻《今古樂錄》記載:“《桃葉歌》者,晉王子敬(獻之字)之所作也。桃葉,子敬妾名,緣於篤愛,所以歌之。”可見,這《桃葉歌》的曲調正是王獻之為了表達愛情而獨創的。桃葉姑娘身世無處考證,門第不同的兩人又是在什麼情景下相識相愛的呢?王獻之的詩依稀描繪了這樣一個相戀的場景:

“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秦淮河畔,黃昏求渡,錦衣名士,翹首以望,何等癡情,無須多言!王獻之耐心等候一葉輕舟,輕舟上佳人桃葉正含情依依,招手致意。此時此刻,美景陶醉,此情此景,千年豔羨。王獻之與桃葉相愛後,情深意濃,詩也寫得瀟灑倜儻:

“桃葉複桃葉,桃葉連桃根。相連兩樂事,獨使我殷勤。”

詩中,“桃葉連桃根”一句,本來是為了表達對桃葉的無限愛意,但卻寫得有點曖昧含糊。文人的臆想,實在可怕,眾人大都一笑了之。既然秦淮古渡發生了王獻之和桃葉的千年佳話,那麼世人便把這個渡口命名為“桃葉渡”,讓後來者遊覽冶情,對渡賦詩,盡興抒懷。

法顯是如何西行取經的

法顯(334-420年),俗姓龔,3歲出家,20歲受大戒。東晉司州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地區)人,一說是並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

法顯本姓龔,晉成帝鹹康年間出生於襄垣縣一個小山村(一說臨汾人)。因他的三個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擔心他也夭折,他剛滿3歲,父親便把他抱到“襄之九龍山”(今仙堂山)出家。

法顯天資聰穎,且勤奮好學,幾十年青燈古寺,修身養性的生活,使他對各種經律熟悉得爐火純青。他深切感到,經書多有誤舛,特別是戒律經典缺乏,使廣大教徒無法可循,以致上層僧侶窮奢極欲,為矯正時弊,年近古稀的法顯毅然決定西赴天竺(古印度)求取真經。

東晉隆安三年(399)法顯同慧景、道整等4人一起,從長安起身,向西進發,開始了漫長而艱苦卓絕的旅行。次年,他們遇到了智嚴、慧簡等6人,組成了11人的“巡禮團”。

“巡禮團”西進至敦煌(今甘肅敦煌),西出陽關渡“沙河”(即白龍堆大沙漠),穿越今天的塔克拉瑪大沙漠。塔克拉瑪大沙漠異常幹旱,晝夜溫差極大,氣候變化無常。行人至此,艱辛無比。法顯一行走了一個多月,總算平安地走出了這個“進去出不來”的大沙漠,到達北天竺的佛教中心弗樓沙國。此時再往西行,已隻剩下法顯、慧景、道整3人,起程時的一行人有的走散,有的病故,有的知難而退了。

不避亂世,法顯毅然回國。法顯、慧景、道整3人一起南度小雪山(阿富汗的蘇納曼山)。此山冬夏積雪,3人爬到山的北陰,突然遇到寒風驟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襲擊被活活凍死。法顯與道整泣淚前行,翻過小雪山,進入中天竺境內。法顯和道整周遊中天竺,巡禮佛教故跡。

晉元興三年(404),他們來到了佛教的發祥地拘薩羅國舍衛城的祇洹精舍,次年走到了佛教興盛的達摩竭提國巴連弗邑。法顯與道整多處參禮,獲益匪淺,但也日漸焦慮,他們到了很多佛寺,都沒有現成的經卷。原來這裏傳經都是口授,和尚們都把聽到的佛經記在腦子裏,就這麼代代相傳,根本沒有編印成書。

道整大失所望,法顯卻不甘心空手回去,71歲的法顯開始學習梵書梵語,抄寫經律,每日聽和尚們口授,聽一句,錄一句,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經過3年努力,錄下了厚厚一摞,這些佛經有:《摩訶僧祇律》、《薩婆多部鈔律》等六部經典。

一日道整從外歸來,看著厚厚的經卷驚奇地問法顯:“師兄抄這麼多經卷難道還要回國?”法顯同樣驚奇地問:“難道師弟不準備回去?”道整語重心長地說:“我國塵世亂,佛門也亂,我們好不容易脫離了苦海,何必再回去?”“我們不是為了改變祖國的混亂才取經的嗎?”道整說出了心中的憂慮:“回去的路同樣九死一生,很可能經卷帶不回去,我們也丟了性命,請師兄三思。”

法顯再三沉思,堅持回國,他告別了道整一個人繼續旅行,周遊了南天竺和東天竺。

東晉義熙八年(412),法顯曆經艱難險阻,終於回到了祖國,此時他已是78歲高齡了,出遊了整整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