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安這時候問孩子們這個問題,多少是有點兒用意的。那時,這些孩子不少都過了二十歲,開始到四處去做官了。本來謝家勢力在那時就遠比不上王家,子弟也沒有人家那麼多。他不放心哪,生怕這些孩子幹些蠢事,不但幫不了朝廷,還會搭上自己的小命兒。所以才這麼隱晦地問,好聽聽他們的態度。謝玄的話最讓他滿意,因為謝玄正是借“芝蘭玉樹”來自比,隱晦地說明,這時的謝家子弟,最應該的就是韜晦自處,少說多做(最好是別說),把自己本分的事處理好,不去幹預其他家族的事。謝安覺得這孩子真是明白了他的心思,所以很高興。
王羲之與《蘭亭序》之謎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徒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出身於書法世家,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稱“王右軍”、“王會稽”。著名書法家,古人稱其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
在我國書法史上,有一篇被曆代書家公認為舉世無匹的“天下第一行書”,這就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王羲之七歲開始學書法,先後師從於出身書法世家的衛夫人和叔父王,以後又博覽了秦漢篆隸大師淳古樸茂的精品,精研體勢,心摹手描,廣采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晚年書法爐火純青,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蘭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蘭亭序》晉朝人叫《臨河序》,後人又稱為《修禊序》、《禊帖》、《蘭亭詩序》,計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據說,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蘭亭流觴飲酒,賦詩唱和。王羲之麵對良辰美景、高朋摯友,用蠶繭紙、鼠須筆,乘興寫下了這篇“遒媚勁健,絕代更無”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後又重寫了數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別看重,交付子孫傳藏,傳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無嗣,交弟子辯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千方百計得到了《蘭亭序》,常常“置之座側,朝夕觀覽”。貞觀十年(636),讓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摹拓十本以賜近臣,死後把真跡帶進昭陵作為陪葬品。所以我們現在已經無法看到《蘭亭序》的真跡,隻能看到下真跡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馮承素摹本,因帖前後印有唐中宗李顯年號“神龍”各半之印,故又稱為“神龍本”。郭天賜謂“神龍本”“筆法秀逸,墨彩豔發,奇麗超絕,動心駭目”。
《蘭亭序》結體欹側多姿,錯落有致,千變萬化,曲盡其態,帖中二十個“之”字皆別具姿態,無一雷同。用筆以中鋒立骨,側筆取妍,有時藏蘊含蓄,有時鋒芒畢露。尤其是章法,從頭至尾,筆意顧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斷意連,氣韻生動,風神瀟灑,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右軍《蘭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出,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最難能可貴的是從《蘭亭序》那“不激不勵”的風格中,蘊藏著作者圓熟的筆墨技巧、深厚的傳統功力、廣博的文化素養和高尚的藝術情操。
王獻之與桃葉是如何相愛的
王獻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東晉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過州主簿、秘書郎、長史,累遷建武將軍、吳興太守,征拜中書令,故人稱“大令”。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都說秦淮河是中國最浪漫的河,這裏流傳了太多太多關於愛情的傳說,其中就有著名的“桃葉渡”的故事,因為大書法家王獻之和金陵姑娘桃葉,正是在這個渡口演繹了一段浪漫佳話。
王獻之,係出名門,書聖王羲之第七子,與其父並稱為書壇“二王”。年輕時就名重江左,因而他在婚姻上選擇餘地很大。他先是娶了豪族郗氏,隨後離婚;後又招為餘姚公主駙馬。東晉世風,名士離婚並不奇怪,更況是發生在英俊才子王獻之身上,直到邂逅了那個叫桃葉的金陵姑娘,他才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愛情旅程。
十裏秦淮河,千古烏衣巷。王獻之就住在這裏,經常與趣味相投的朋友相邀出遊,寄情於名川秀水。此間,他偶遇了一位可愛的金陵姑娘,她就是後世留名的桃葉。這段愛情來得突然而迅猛,王獻之毫不猶豫地投入整個身心。才子佳人,歌詩傳情。大才子王獻之不惜筆墨,為心上人桃葉寫下了一首首火辣辣的愛情詩篇,其中的《桃葉歌》更是膾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