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大多數人認為,洪秀全是自殺身亡。李秀成是後期太平天國的主要將領,洪秀全去世時,他在天京主持天京保衛戰,對天王府的情況當有較確切的了解。曾國藩刊刻的《李秀成自述》中,言及洪秀全之死:“天王(洪秀全)斯時焦急,日日煩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洪仁玕是後期太平天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被清軍捕獲後曾寫下《洪仁玕自述》,其後半部分中說:“天王之自殺,更令全局混亂。”太平天國的對手、湘軍首領曾國藩在同年六月二十三日(7月26日)的奏稿中說:“首逆洪秀全實係本年五月間,官軍猛攻時,服毒而死。”同年七月初七日又奏稱:“有偽宮婢者,係道州黃姓女子,即手埋逆屍者也,臣親加訊問,據供,洪秀全生前,經年不見臣僚,四月二十七日因官軍急攻,服毒身死,秘不發喪。而城裏群賊,城外官兵,宣傳已遍,十餘日始行宣布。”根據上述資料,大多史家認為洪秀全係“服毒自殺”。郭廷以說洪秀全之死,“以服毒說為近真”;簡又文在《太平天國全史》中指出,洪秀全自殺是“事實”;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根據《李秀成自述》內容,認為洪秀全“四月十九日(天曆,即1864年6月1日)服毒逝世”。但當時的學者對洪秀全自殺說,也有一定程度的懷疑。
六十年代初,藏在曾國藩家中達一百多年的《湘鄉曾八本堂·李秀成親供手跡》正式影印發行,其中明確記述洪秀全是病死的:“此時大概三月將尾,四月將初之候,斯時我在東門城上,天王斯時已病甚重,四月二十一日(天曆)而故。”“此人之病,不食藥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藥也。是以四月二十一日而亡。天王之病,因食咁露病起,又不肯食藥方,故而死也。”有學者指出,這一記述當是可靠的,因為曾國藩刊刻的《李秀成自述》,是經曾國藩篡改過的。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能靜居士日記》七月初七日條中說:“中堂(指曾國藩)囑餘看李秀成供,改定谘送軍機處,傍晚始畢。”曾國藩把李秀成供稿呈送軍機處時曾說:“李秀成之供詞,文理不甚通適,而情事真確,僅鈔送軍機處,以備查考。”由此可知,曾國藩所出示的李秀成供稿,是被“改定”過的。由於他在此前的兩份奏稿中,都談及洪秀全自殺之事,所以把李秀成供詞中洪秀全病死“改定”為自殺,當在情理之中。《洪仁玕自述》的後半部分中說洪秀全自殺,恐非洪仁玕本意,因為後半部分是由外人譯出,原稿已失。外人在翻譯時受《李秀成自述》刊刻本影響,是極有可能的。值得注意的是,《洪仁玕自述》前半部分,是出自洪仁玕供詞原稿,其中有“至今年四月十九(天曆),我主老天王臥病二旬升天”。此說應較可信。幼天王洪福瑱(洪天貴)在“自述”中說:“本年四月十九日,老天王病死了。二十四日(天曆)眾臣子扶我登極。”趙烈文《能靜居士日記》五月初六日條記:“聞探報稟稱,逆首洪秀全已於四月二十八日病死(彼中之四月二十日)。”自從《李自成親供手跡》發行後,大多數學者都確信洪秀全是病死的。
林則徐為何臨終前大呼“星鬥南”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號少穆、石麟,晚號竣村老人,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注意了解和研究外國,主張睜眼看世界,將英國人慕瑞所著《地理大全》,部分翻譯整理成《四洲誌》。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侵略的愛國政治家。被稱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病逝廣東普寧縣驛館,賜諡“文忠”,敕建專祠諭祭。
林則徐原患有疝氣病。1839年3月10日至1840年10月3日,林則徐以欽差大臣資格在廣東禁煙,史稱鴉片戰爭“林則徐主政期”。就在這段時期內,他的病又犯了。廣東大商人伍浩官對此極為關切,建議林則徐看西醫,並推薦了“新豆欄”醫局的英國醫生伯駕。此時與“英夷”或戰或和,林則徐正全力外交,這等緊要關頭,卻要請“英夷”看病,大為不妥。但病情不斷加重,林則徐沒別的辦法。
不久,林則徐通過伍浩官轉給伯駕一封信,請求“開具治疝處方”。林則徐以為中西醫大概差不多,開個方子,照方抓藥即可。伯駕用中文客氣地回信,並附上一份解剖圖,建議病人綁紮疝氣帶。這下可難了,林則徐不願以朝廷欽差大臣的身份赴西醫診所。
恰好有個同樣患有疝氣病且已綁紮疝氣帶的病人被林則徐發現,林便派他前往診所,求討一副同樣的疝氣帶。伯駕拒絕,告訴前來的病人,疝氣帶隻能由醫生親自給病人綁紮。林則徐思慮再三,又遣一位患疝氣的病人前去就診。伯駕給病人綁紮了疝氣帶,病人頓覺舒適。
一天,一個自稱“林則徐兄弟”的人來到診所,說他的身材與欽差大人一模一樣:“凡吾適合之托帶,必然適合吾兄。”麵對如此獨出心裁的就診,伯駕不得不破例。他在病曆本上鄭重寫道:“病例6565號。病症:疝氣。病人:林則徐,欽差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