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運籌帷幄、鐵馬金戈——謀臣勇將之謎(12)(2 / 2)

鄭成功擊敗荷蘭人之謎

鄭成功(1624-1662年),原名福鬆、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南安縣石井村人。其父鄭芝龍,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組織向台灣移民,積極開發台灣島。我國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

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推翻了明朝統治。滿族統治者和漢族地主官僚相勾結,篡奪了農民起義的勝利成果,建立清朝政權。順治三年(1646),清軍占領福建。這時,鄭成功退守金門、廈門一帶,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鬥爭。為了驅逐荷蘭殖民者,建立穩固的抗清基地,鄭成功決意收複台灣。永曆十三年(1659)十二月,鄭成功召集諸將,研究收複台灣和留兵防守金門、廈門事宜。正在此時,一個名叫何廷斌(一稱何斌)的人,從台灣來廈門求見鄭成功,控訴了荷蘭殖民者的種種暴行,希望鄭成功把台灣同胞從荷蘭壓迫下解救出來。他還把荷蘭殖民者的情況透露給鄭成功,並把台灣水道及要塞設防情況繪成地圖,表示願為向導。永曆十五年(1661)正月,李定國聯明抗清戰敗,大陸各省基本被清軍占領。鄭成功感到形勢緊迫,隻有收複台灣,連接金門、廈門,然後進則可戰而複中原,退則可守而無內顧之憂。於是作出了進軍收複台灣的決策。為了順利收複台灣,鄭成功進行了充分、周密的準備。不斷偵察台灣情況,秘密搜集情報,勘測航路,了解荷軍兵力配備、設防等情況。籌備糧餉,擴充軍隊,使陸師達到72鎮,每鎮1000人,水師20鎮,總兵力10餘萬人。修造戰船,加緊訓練。等待時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複祖國的神聖領土。

永曆十五年(1661)三月初一,鄭成功在金門舉行隆重的誓師儀式。二十三日中午,鄭成功親率第一梯隊自金門料羅灣出發,浩浩蕩蕩向東南挺進。次日清晨,舟師抵達澎湖,因荷軍兵力薄弱,很快予以占領。三日後,鄭軍繼續東征,進至翠蘭嶼海麵時,遭風雨所阻,被迫折回。三十日,鄭成功留下3000兵力駐守澎湖,率領艦隊,冒著暴風雨橫渡海峽,於四月初一日拂曉航抵鹿耳門港外。由鹿耳門外海進港有兩條航路:一條是南航道,口寬水深,但有敵艦防守,陸上台灣城又置重炮瞰製航道,不易通過。另一條是北航道即鹿耳門航道,門闊僅裏許,水中沙石淤淺,艦船觸之立碎,僅一線可容三舟並進,水路長數十裏,橫渡可至赤嵌樓。由於航道水淺,荷蘭侵略者事先又用破船堵塞,因而隻有漲潮時才能通過。鄭成功決定由北航道突入。四月初一中午,海潮大漲,鄭成功乘機率隊進發,大小戰艦順利通過鹿耳門,進入內海,將艦船分布在台江之中。台灣城上的荷軍以為中國船隊一定會從正麵進攻,所以隻在南航道岸上準備了大炮。鄭成功偏偏從鹿耳門開進台江,避開了敵人的火力。荷蘭軍隊對鄭軍這種出乎意料的行動驚慌失措,來不及調整大炮,隻好倉促出動夾板船到海麵阻擊,鄭軍水師衝過荷軍防線,先在赤嵌樓以北的禾寮港登陸,接著在鹿耳門方向登陸成功。台灣人民爭先恐後前來迎接,提水擔飯,協助運輸。鄭成功的部隊在台灣人民大力支持下,很快站穩腳跟,士氣非常高漲。

1662年2月,荷蘭殖民者被迫在投降書上簽了字。荷蘭在台灣的所謂“總督”科業特和他的殘兵敗將狼狽地從台灣撤走。被荷蘭殖民者侵占了38年的台灣,終於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的偉大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

在鄭成功去世之後,清政府怕明朝遺民拿鄭成功的招牌起來造反,於是在閩南收集鄭成功的有關資料集中在漳州銷毀,導致鄭成功留給後人的研究史料相當少,後人對鄭成功的研究多數是來自於猜測,目前缺乏實物證據。再者,當時荷蘭殖民者擁有堅船利炮,卻對鄭成功相當畏懼,這其中是什麼原因?目前還沒有肯定而具有說破力的證據,但是通過對水下古戰船地考古,通過這些戰座及出水文物,也許有一天謎團會被解開。

洪秀全死因之謎

洪秀全(1814-1864),原名仁坤,廣東花縣人,太平天國的創始人和思想指導者。出身農家,曾受聘為塾師。三次考秀才未取,絕望於科舉功名。後受基督教徒梁發編寫的《勸世良言》的啟發,於1843年創立拜上帝會,組織群眾起義。

清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864年6月1日),正值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南京)在清軍圍攻下岌岌可危之際,大平天國首領洪秀全死於城內天王府,時年51歲。關於其死因,史學界有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