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自成看到書中的《料敵》、《布陣》、《用計》之精彩,更有奇門遁甲、易卜星相之神機妙算。劉伯溫忠心耿耿,更是用心良苦,若然曆代繼承大統的朱氏子孫,隻須稍為用功翻書,就會發現這個秘密。可惜他們大都庸懶腐敗,最終得到這本絕學的,卻是推翻朱明的闖王李自成。
可是,朱元璋對這麼忠心的絕佳謀臣,也不懂得珍惜,生前封官賞賜並不豐厚,與劉伯溫的大功不相稱,死後也諸多懷疑,一心隻想追問《百戰奇謀》的下落,又命胡惟庸多番騷擾劉府,讓胡有機會下毒害死伯溫,這真是自毀長城嗎!
另一方麵,李自成得到《百戰奇謀》又如何?他隻當了18天的大順皇帝,又敗退撤出北京城,後來更兵敗被殺。看來,朱元璋為此書憂慮多年,害得很多人因此被殺,都是枉費時間,也枉費了生命!
守衛京師的於謙因何獲罪而死
於謙(1398-1457),字延益,號節庵,浙江錢塘人,明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誌向高遠,才華橫溢;為官清政廉潔,中興名臣。英宗“奪門之變”後,於謙以謀逆罪被殺。英宗其子朱見深即位,他下令為於謙平反。弘治二年(1489),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肅湣”,賜祠於其墓曰“旌功”。萬曆中,改諡“忠肅”。
於謙到底是什麼人呢?大家肯定讀過這首詩:“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就是我們小時候讀過的《石灰吟》,於謙就是這首詩的作者。這首詩是他17歲時寫的,可見當時的他是誌向高遠,才華橫溢。據《萬曆杭州府誌》,於謙“弱冠取進士”,“超拜行在兵部右侍郎,年才三十。”從這裏可以看出他是多麼的年輕有為。他出生在洪武三十一年,這一年朱元璋駕崩,並在永樂年間考取進士,在河南、山西等地任過職,口碑甚佳,可以說,是一個有基層工作經驗、並能運籌帷幄的高層幹部。《明史》稱他是“英邁過人,曆事三朝”。可這樣的一個好人、大忠臣為什麼會冤死呢?他因什麼而冤死呢?
1435年,明英宗即位。他是個昏庸的皇帝,把朝政大權都交給太監王振掌管。王振是明朝宦官專權第一人。英宗即位時才9歲,一味貪求玩樂,朝中大事都委托給王振處理。王振搗毀朱元璋嚴禁宦官幹政的鐵牌;翦除政敵,肢解殘殺劉球,令人發指。王振在此期間培養黨羽,勢力急速擴充,可以說是飛揚跋扈,氣焰囂張。王振和於謙也衝突過一次,史書記載於謙到了北京沒有私自拜訪王振,沒有給王振送禮。於是王振命一個同僚彈劾於謙,說於謙因為很久沒有升官,對朝廷有怨氣,於是對於謙下獄論死,後因山西、河南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複任,才無罪釋放,官複原職。關於這些事情,還有一個說法,明朝官員上京都要帶一些禮物送給京官以聯絡感情,唯獨於謙每次什麼都不帶。也有好心人勸告於謙說:“你雖然不願送金寶,攀附權貴,至少總得帶上點土特產吧,如線香、蘑菇、絲帕這樣的東西。”於謙哈哈一笑,舉起兩袖說:“帶有清風!”事後,他還作了一絕句:手帕蘑菇和線香,本資民甲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閻閭話短長。一時遠近傳誦,成為佳話。“兩袖清風”成語即由此來。由此可見於謙的清廉和王振的霸道。
王振是一個非常陰險凶狠的人,他掌管大權以後,在朝廷裏胡作非為,把國家鬧得烏煙瘴氣,邊界上的防務也越來越荒疏了。北方的瓦剌(蒙古的一支)得到這個消息,就趁機打進來。
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分兵四路,大舉南侵。王振想趁這個機會立上一功,提高一下自己的威望,就勸英宗“禦駕親征”。英宗一向聽王振的話,他調集了50萬大軍,帶領100多個大臣出征,結果在土木堡(現在河北省懷來縣東)被瓦剌軍打得大敗,50萬兵馬死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全都跑散了,英宗本人也成了瓦剌的俘虜。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土木之變”。
消息傳到北京,京城裏好像炸了鍋,一片恐慌。皇太後急忙召集大臣們商量怎麼辦。據史書記載、徐珵“生而短小精悍,目光炯炯注射。”在也先大兵壓境之時,徐珵主張將京都南遷,並主張議和,認為“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被唾罵。徐珵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聽得有人大聲說:“誰提出放棄北京,就該先砍他的頭!”大家回頭一瞧,說話的原來是兵部侍郎於謙。有個大臣說:“漂亮話誰不會說,可是咱們的50萬大軍都讓人家打敗了,你拿什麼守衛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