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謙義正辭嚴地說:“過去南宋朝廷隻滿足於呆在江南,不去收複失地,最後還是亡了國,這個教訓各位難道都忘記了嗎?京城是國家的根本,隻有保住根本,才能穩定大局,老百姓才能安心,請皇太後趕快傳令,征調各地的勤王兵馬來守衛北京。”
於謙這一番話,把那些想南遷的大臣都說得低下了頭,連皇太後也被他說服了。她就任命於謙為兵部尚書,負責保衛北京。
於謙一上任,首先辦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鏟除王振的同黨。朝廷上有許多大臣早就對王振一夥人恨之入骨,這會兒還沒有等到皇太後下達命令,就扭住了王振的三個同黨,拳打腳踢地把他們打死了。於謙又下令將王振其餘的同黨全都革職查辦,算是讓大家出了一口氣。第二件是擴編軍隊。於謙一麵傳令給外地的軍隊火速來保衛京師,一麵又派了15位官員,分頭到山西、河南、山東等地去招兵。老百姓們聽說要保衛京師,抵抗瓦剌入侵,都踴躍報名,京師的隊伍迅速增加到22萬人。第三件是儲備糧草。當時通州官倉裏存著幾百萬石糧食,有的大臣主張把這些糧食全都燒掉,免得瓦剌軍來了讓他們搶去。於謙不同意。他征調了500輛大車,把通州的糧食運到北京,同時又動員京師的老百姓有車出車,有人出人,協助士兵運糧,沒有幾天工夫,就把通州的糧食全部運到北京。這樣,糧草問題也解決了。北京城經過這樣一番準備,變得像一座堡壘那樣堅強,士兵和老百姓都憋足了勁,準備給進犯的敵人一個迎頭痛擊。
過了不久,也先果然挾持著明英宗,帶領著大批瓦剌軍來了。他先派了一個使者進城麵見皇太後,說:“我們這回是特意送你們的皇上回來,請你們快把城門打開迎接。”有不少大臣聽了,都想借這個機會同瓦剌談判講和,於謙不同意。他說:“也先為人又凶殘又狡猾,他借口送還英宗,其實是想麻痹我們,好趁機打進城來。”
一位大臣說:“你不肯同他們談判,萬一惹惱他們,把皇上殺了,這個責任誰擔得起?”
於謙理直氣壯地說:“國家是第一位,皇上是第二位。我不能為了皇上一個人,就拿整個國家去同敵人做交換。”他幹脆下令把京城的9個城門都關閉得嚴嚴的,讓軍隊駐守在城外麵,還下了一道命令:兩軍交戰,誰要後退,一律處死。
也先見於謙不上圈套,就開始進攻。他先攻打北邊的德勝門。於謙早就做好了準備,故意放瓦剌軍靠近,然後命令城牆上的士兵發射火槍、火銃。埋伏在大道兩旁的明軍伏兵也趁機殺出來,副總兵範廣一馬當先,首先衝入敵陣,其餘的將士也人人奮勇,個個爭先,把瓦剌軍殺得大敗。
也先在德勝門吃了大虧,又調頭去打西直門,沒想到也吃了敗仗,他又去攻彰儀門,還是占不到便宜。這時候,北京周圍一帶的老百姓也自發地組織起來,截殺小股的瓦剌部隊,瓦剌軍就好像陷入明軍和老百姓的汪洋大海中,處處挨打。經過5天的戰鬥,瓦剌軍傷亡慘重,士氣越來越低落,也先隻好放棄攻打北京的計劃,垂頭喪氣地撤兵回去。
京師保衛戰,大敗瓦剌軍,使明朝能夠繼續存在下去,國家沒有遭到分割。由於京都解圍,英宗又安全無恙的回來,可以說是皆大歡喜。於謙“厥功偉矣”,卻“口不言功”,功歸下級。可是後來於謙竟然被明朝皇帝殺了,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自從明英宗在“土木之變”中當了瓦剌的俘虜,明朝的皇位就空著,這對國家來說是個不穩定因素。為了安定人心,抵抗瓦剌的入侵,於謙等人就擁戴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當了皇帝,就是明景帝。也先攻打北京失敗後,覺得留著明英宗已經沒有什麼用處了,放了他或許還會有些好處,就把他送還給明朝。英宗回來之後,由於景帝已即位,按禮製就成了“太上皇”。
明代宗即皇帝位之前,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就是太子。明代宗在景泰三年,卻廢原太子為沂王,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也許是造化弄人,朱見濟在第二年即景泰四年病死。由於明代宗當時沒有其他的兒子,這樣一來,大臣就上奏讓明代宗恢複朱見深的太子地位,明代宗不允。這場更立太子和複儲風波讓宮廷神情詭秘、血雨腥風。當時於謙是主張重立朱見深為太子的。在這種情況下,一場更大的陰謀在悄悄地醞釀著,其策劃者利用明英宗和明代宗的矛盾開始從中周旋,為己漁利。
明代宗身體曆來不好,景泰八年正月,明代宗病重。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徐有貞、石亨、曹吉祥三人秘密謀劃一場陰險的宮廷政變,“認為立太子不如複上皇可邀功賞”,決定擁立幽居南宮的英宗複辟。他們利用明英宗是君的這個優勢,迎英宗複辟為自己“邀功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