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中的事實情形,當然隻有韓山童和劉福通知道了,起義的時機終於來了。
五月初,韓山童召集各地白蓮教領袖在潁州的白鹿莊開會,大家頭上都包著一塊紅布,準備發動起義。在會上,韓山童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宣讀了起義的檄文。檄文痛斥了元朝統治者的貪得無厭和反動統治,號召人們誓死推翻元朝的統治。劉福通接著向大家介紹了韓山童的身世,為了擴大影響,他說韓山童是宋徽宗的第十八代孫子,現在從日本借兵,要和蒙元爭奪天下。這樣一來,大家都覺得韓童山了不起,這次起義是按照上天的意思發動的,肯定能成功。於是他們殺了一匹白馬和一頭黑牛,祭祀天地,約定當年的農曆八月十五起義,共同擁立韓山童為明王。
天有不測風雲,白蓮教首領們正緊鑼密鼓的進行起義前的準備工作,他們聚會的消息卻被官府知道了。正在喝血酒的他們被官府抓獲,劉福通帶領一部分人逃走了。韓山童被抓獲,剛剛點燃革命烈火的這位年輕首領就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劉福通殺出重圍後,回到自己的家鄉潁州,繼續組織革命力量,為死去的韓山童報仇,把革命繼續下去。
朝廷聽說有人造反了,慌作一團。元順帝趕緊通知赫斯會同河南省的漢軍前往鎮壓農民起義軍。可是這些所謂的“王牌軍”整天吃喝玩樂,哪裏是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的對手呀。
兩軍對壘的時候,赫斯一看紅巾軍人多勢眾,嚴陣以待,心早就涼了一半。劉福通不失時機先發製人,一下子就把官軍給衝垮了。
劉福通打敗“王牌軍”之後,勢力壯大起來。投奔紅巾軍的民眾越來越多,很快就發展到了10萬人。
劉伯溫兵法絕學失傳之謎
劉伯溫(1311-1375年),名劉基,字伯溫,以字行,漸江青田人。明開國元勳,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
明朝洪武八年,大名鼎鼎的劉伯溫病危,這位早已退隱田園的大明軍師,在臨終前向兩個兒子劉璉、劉仲景表示,並非為父不傳秘技,隻因他們才智不足,稟賦不高,難能承受乃父的畢生心血——絕學《百戰奇謀》兵書,若勉強要學,徒惹禍害,倒不如平凡度過此生。劉伯溫又指出,當今聖上多疑,就算獻上《百戰奇謀》兵書,也難免使劉家兄弟遭受猜疑,以為尚留有一手給親兒子,倒不如就此一把火燒掉,反可保存劉氏滿門安寧。
果然,劉伯溫死訊傳至應天(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就立即派丞相胡惟庸前往吊唁,其實目的就是找尋江湖流傳的《百戰奇謀》兵書。劉氏兄弟坦言告之已燒毀了,隻剩下劉伯溫另一著作《鬱離子》和一封致皇帝的親筆信。
當朱元璋在應天收到胡惟庸呈上的劉伯溫遺物,不見有兵書,隻見是寓言故事《鬱離子》就隨手丟在一旁,又拆看劉伯溫的遺信,大意是說臣著《百戰奇謀》是為聖上打江山,如今大明江山萬裏,天下太平,已經再用不著了。又惟恐此兵書流傳後世會落入奸佞之手,倒不如毀掉以絕後患。而那部《鬱離子》則是臣的手本原稿,特此敬奉以留紀念。這樣,更使朱元璋連月來寢食難安,他深知《百戰奇謀》是劉伯溫的畢生心血精華,又怎會就此燒毀?是否落在劉氏兄弟手上,又或埋在劉氏家宅地下?於是,朱元璋再派胡惟庸仔細查問其家人子孫,又假稱劉伯溫生前功大,下令將其府邸建成墓園“誠意伯府”以風光大葬,實際上欲對劉家府邸來個翻天覆地的大搜查。
結果,累累作事盡皆徒勞,無論如何也找不到《百戰奇謀》兵書,朱元璋甚至懷疑,也許劉伯溫將兵書早已傳給藍玉、徐達、周德興、馮勝等將軍,於是又萌生誅殺這班功臣武將的念頭。
劉伯溫的《百戰奇謀》兵書到底去了哪裏?這個謎要到二百多年後的崇禎十七年,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才終於揭開!李自成在明朝皇宮的雜物之中,發現那本劉伯溫手寫原稿的《鬱離子》,因他很崇敬劉伯溫,特別細心翻閱,隻為年代久遠的關係,《鬱》書頁多有殘破,竟無意中發現頁內有頁,內藏另一本書,就是失傳二百年的《百戰奇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