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傑和陸秀夫在海上又擁立趙昺即位,把水軍轉移到厓山。元朝大將張弘範向元世祖報告說,如果不迅速撲滅南方的小朝廷,恐怕有更多的宋人響應。元世祖就派張弘範為元帥,李恒為副帥,帶領精兵2萬人,分水陸兩路南下。張弘範先派兵攻打駐守在潮州的文天祥。文天祥兵少勢孤,被迫轉移到海豐的一座荒山嶺。元軍突然趕到,文天祥被俘虜了。元兵把文天祥送到張弘範大營,張弘範假意殷勤,給文天祥鬆了綁,把他留在營裏,接著,就下命令集中水軍開往厓山。
元軍到了厓山,張弘範先派人向張世傑勸降。張世傑說:“我知道投降元朝,不但可以活命,而且可以得到富貴。但是,我寧可丟腦袋,決不變節。”
張弘範知道張世傑平日很敬佩文天祥,就要文天祥寫信給張世傑招降。文天祥冷笑說:“我自己不能救父母,難道會勸別人背叛父母嗎?”
張弘範叫人拿來筆墨,硬逼他寫信。文天祥接過筆,毫不猶豫地寫下兩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兵士把他寫的詩句拿給張弘範,張弘範看了隻好苦笑。他眼看勸降毫無希望,就隻有拚命攻打。
厓山在我國南麵海灣裏,背山麵海,地勢險要。張世傑在海上把一千多條戰船排成“一”字陣,用繩索連接起來,船的四周還築起城樓,決心跟元兵決一死戰。元軍用小船滿裝了茅草,澆足了油,點著了火,乘著風勢向宋軍發起火攻。張世傑早防到這一招,在船上塗上厚厚的一層濕泥,還縛了一根根長木頭,頂住元軍的火船。
張弘範的火攻失敗了,就用船隊封鎖海口,斷絕了張世傑通往陸地的交通。宋兵在海上餓了吃幹糧,渴了喝海水,可是海水又鹹又苦,兵士們喝了紛紛嘔吐。張弘範發動元兵發起猛攻,宋兵誓死抵抗,雙方相持不下。
這時候,元軍副統帥李恒也從廣州到厓山跟張弘範會師。張弘範增加了實力,重新組織力量進攻。他把元軍分為四路,圍攻宋軍。潮落的時候,元軍從北麵衝擊;潮漲的時候,元軍又順著潮水從南麵進攻。
宋軍兩麵受敵,正在拚命招架。忽然聽到張弘範的坐船奏起音樂來。宋軍聽了,以為元將正在舉行宴會,稍微鬆懈一下。哪想到這個樂聲恰恰是元軍總攻的訊號。樂聲一起,張弘範的坐船發起進攻,箭如雨一樣射向宋船。元兵在亂箭掩護下,奪了宋軍七條戰船。各路元軍一起猛攻,從晌午到傍晚,厓山的海上,海潮洶湧,殺聲震天。
張世傑正在指揮戰鬥,忽然看見一條宋船降下了旗,停止抵抗,其他戰船也陸續下了旗,張世傑知道大勢已去,急忙一麵把精兵集中在中軍,一麵派人駕駛小船,準備把趙昺接過來,組織突圍。
趙昺的坐船,由陸秀夫守著。他對張世傑派去接趙昺的小船,鬧不清是真是假,怕小皇帝落在元軍手中,就拒絕了使者的要求。他回過頭對趙昺說:“國家到了這步田地,陛下也隻好以身殉國了。”說著,就背著趙昺一起跳進了大海,在滾滾波濤裏淹沒了。
張世傑沒有接到趙昺,隻好指揮戰船,趁著夜色朦朧,保護著楊太後突圍撤退到海陵山。張世傑還想奉楊太後求立趙氏之後,但太後聽到趙昺的死,也慟哭赴海而死,他隻好收楊太後屍葬於海濱。四天後,他清點了一下戰船,一千條戰船隻剩下十幾條。這時候,海岸又刮起了颶風,有人勸張世傑登岸避風,張世傑堅持不肯上岸。風浪越來越大,大船傾覆,張世傑這位抗元名將,最終未能實現收複失地的夙願,飲恨葬身於平章山下大海之中。
劉福通是如何策動起義的
劉福通(1320-1365年),潁州(今安徽界首)人,元末紅巾軍首領。他自幼性情豪爽,聰明過人,素懷大誌與韓山童等長期利用白蓮教在民間進行活動。
公元1351年,朝廷強迫汴梁、大名等地的15萬民工去修治黃河,同時還派了兩萬士兵監督他們。農戶失去了勞動力,還得拿出修河堤所需的物資,在治水的過程中,監工的官吏根本不把這些民工當人看待,使民工怨憤交加,忍無可忍。
白蓮教領袖韓山童也在民工隊伍裏,白蓮教所訓傳的“彌勒佛下生”和“明王出世”,喚起了生活在黑暗中的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韓山童決定抓住時機發動起義。在當時,人們普遍都有迷信思想,韓山童和他的徒弟——潁州人劉福通暗地裏鑿了一個獨眼石人,在石人背上刻了“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14個字,埋在將要動工的地底下。
4月底的一天,民工們果然在黃陵岡附近的河道底下挖出了一個獨眼石人,他們先是感到驚訝,然後認為這是天意。這個消息在15萬民工中傳播開來,於是黃河南北人人都知道挖出了獨眼石人,而且上麵刻著反詩“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