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將潘美也支持王侁的主張。楊業無可奈何,隻好帶領手下人馬出發了。臨走的時候,他流著眼淚對潘美說:“這個仗肯定要失敗。我本來想看準時機,痛擊敵人,報答國家。現在大家責備我避敵,我不得不先死。”接著,他指著前麵的陳家峪(今山西朔縣南)對潘美說:“希望你們在這個穀口兩側,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敗之後,退到這裏,你們帶兵接應,兩麵夾擊,也許有轉敗為勝的希望。”
楊業出兵沒有多遠,果然遭到遼軍的伏擊。楊業雖然英勇,但是遼兵像潮水一樣湧上來。楊業拚殺了一陣,抵擋不住,隻好一邊打一邊後退,把遼軍引向陳家峪。到了陳家峪,正是太陽下山的時候。楊業退到穀口,隻見兩邊靜悄悄,連宋軍的影兒都沒有。潘美帶領的主力到哪兒去了呢?原來楊業走了以後,潘美也曾經把人馬帶到陳家峪。等了一天,聽不到楊業的消息,王侁認為一定是遼兵退了。他怕讓楊業搶了頭功,催促潘美把伏兵撤去,離開了陳家峪;等到他們聽到楊業兵敗,又往另外一條小道逃跑了。
楊業見約定的地點沒人接應,氣得直跺腳,隻好帶領部下轉身與追上來的遼兵展開搏鬥,兵士們個個奮勇抵抗。但是遼軍越來越多,到了後來,楊業身邊隻有一百多個兵士了,他含著淚,高聲向兵士說:“你們都有自己的父母家小,不要跟我一起死在這裏,趕快突圍出去,也好讓朝廷得知我們的情況。”
兵士們聽了這些話,再看看楊業浴血奮戰的情景,感動得都流下熱淚,沒有一個願意離開楊業。最後,兵士都戰死了,楊業的兒子楊延玉和部將王貴也犧牲了。楊業身上受了十幾處傷,渾身是血,還來回衝殺,殺傷了幾百名敵人。不料一支箭飛來,正射中他的戰馬,馬倒在地下,把他摔了下來。遼兵乘機圍了上來,把他俘虜了。
楊業被俘以後,遼將勸他投降。他抬起頭歎了口氣說:“我楊業本來想消滅敵人,報答國家。沒想到被奸臣陷害,落得全軍覆沒。哪還有臉活在世上呢?”他在遼營裏,絕食了三天三夜,就犧牲了。
楊業戰死的消息傳到東京,朝廷上下都為他哀痛歎息。宋太宗喪失了一名勇將,自然也感到十分難過,把潘美降職處分,王侁革職查辦。
楊業死後,他的後代繼承他父親的事業,兒子楊延昭、孫子楊文廣在保衛宋朝邊境的戰爭中都有赫赫戰功。他們一家的英勇事跡受到人們的傳誦和讚美,民間流傳的楊家將故事,就是根據他們的事跡發展起來的。
起義軍首領黃巢下落之謎
黃巢(?-884年),唐末農民戰爭將領,曾建立大齊政權。黃巢出身鹽商家庭,進士不第。公元875年,黃巢在冤句(今山東荷澤市西南)起義,響應王仙芝。黃巢轉戰各地,王仙芝兵敗被殺,遂自稱衝天大將軍。公元881年,起義軍進入長安,建立了大齊政權,年號金統。884年6月,黃巢在狼虎穀(今山東萊蕪)兵敗自刎。
黃巢是唐末農民起義的首領之一,曾率起義軍轉戰南北,攻克唐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建立大齊政權,堅持鬥爭達十年之久。唐僖宗中和四年(884),起義軍最終歸於失敗,黃巢本人的生死結局也隨之成了謎。曆代探究者不乏其人,但至今難以定論,歸納起來,主要有三說。
一說黃巢兵敗被殺。《舊唐書·黃巢傳》曰:“黃巢入泰山,徐帥時博遣將張友與尚讓之眾掩捕之。至狼虎穀,巢將林言斬巢及二弟鄴、揆等七人首,並妻子皆送徐州。”此說認為,黃巢兵敗退至山東泰山狼虎穀,被外甥林言所殺。
一說黃巢計蹙自殺未果,最後請林言幫助結束生命。《新唐書·黃巢傳》記載這一史實說:“時博遣將陳景瑜與尚讓追戰狼虎穀,巢計蹙,謂林言曰:‘我欲討國奸臣,洗滌朝廷,事成不退,亦誤矣。若取我首獻天子,可得富貴,毋為他人利。’言巢出也,不忍。巢乃自刎,不殊,言因斬之,及兄存,弟鄴、揆、欽、秉、萬通、思厚,並殺其妻子,悉函首,將詣溥。而太原博野軍殺言,與巢首俱上溥,獻於行在、詔以首獻於廟。”這種說法比較詳細地描寫了黃巢兵敗被殺的過程,認為林言不忍下手,黃巢最後自刎未遂,才由林言受托斃其命。
一說黃巢兵敗後遁逸為僧。這種說法主要以野史、筆記小說為依據,認為起義軍戰敗後,黃巢沒有死,而是虎口脫險,做了和尚,並得以善終。其理由:
一是,官修或欽定的史書決不敢直書黃巢遁逸得脫之類的事,兩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書的記載值得懷疑,借助於野史、筆記小說的零碎記載,從中可以尋找更符合事實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