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宋朝邵博在《河南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七中,早已指出:“唐中和四年六月,時普(溥)以黃巢首上行在者,偽也。東西二都舊老相傳,黃巢實不死,其為尚讓所急,陷太(泰燦狼虎穀,乃自髡為僧得脫,往投河南尹張全義。”從實情看,若說林言殺黃巢於狼虎穀,獻首於徐州,兩地相距約五、六百華裏,快馬也要三天路程,而徐州至成都行在所,相距三、四千裏,馬不停蹄,日夜兼程,也需二十天。當時又值盛暑,“函首”恐怕早已腐臭不堪了,更何況黃巢兄弟六七人,難言其中就沒有與黃巢狀貌類似者。
三是,宋朝人王明清《揮麈後錄》轉引陶穀《五代亂離紀》說,黃巢遁逸後落發為僧有詩雲:“三十年前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問,獨倚危欄看落暉。”邵博也說,他曾多次到相傳黃巢舍居過的洛陽南禪寺遊覽,見壁上畫有黃巢服僧衣之像,“其狀不逾中人,唯正蛇眼為異耳”。據時人說,寺中更有故寫真絹本尤奇,黃巢題詩其上雲:“猶憶當年草上飛,鐵衣脫盡掛禪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憑欄幹看落暉。”盡管另一位來人趙與時在《賓退錄》中指出,流傳的所謂黃巢詩作,是取唐詩人元稹的兩首《智度師》詩拚合而成,但他對黃巢有可能遁逸並未加以否定。
四是,宋人多種筆記認為,黃巢兵敗後遁入空門,做了和尚,又依河南尹張全義,舍於洛陽南禪寺,最終遷居明州(今浙江寧波)的雪竇山,法號“雪竇禪師”。張端義的《貴耳集》還說,黃巢“臨入寂時,指腳下,有‘黃巢’兩字”。南宋時,雪竇山上尚有黃巢的墓,每年邑官遣人祀之。黃巢兵敗遁逸後的事跡,被描繪得如此細微生動,因此黃巢未被殺害的可能性也就存在。然而,若想確定黃巢的結局,尚有待新史料的發現和研究的深入。
為什麼稱寇準為“蠟燭少爺”
寇準(961-1023),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景德元年,遼軍大舉侵宋,寇準力主抵抗,並促使真宗渡河親征,與遼立澶淵之盟,起了穩定局勢的作用。
寇準是我國北宋時一位很有學問的人,當過宰相,被史學家稱為頗有建樹的名相和政治家。
寇準小時候,常常站在擅長書法和繪畫的父親身旁,極有興趣地看父親寫字作畫。6歲那年,父親說:“孩子,我送你一套筆硯,你也學著寫字,好不好?”
“好呀!”寇準高興得跳起來。
從此,寇準便在父親的指導下,練習寫毛筆字了。他自己磨好墨,把紙鋪開,照著父親寫的字,一筆一劃地臨摹,從不潦草,天天這樣。
與此同時,寇準也讀書了。
父親看他很用功,就當麵對他母親誇獎說:“準兒真是個乖孩子。是啊,從小有誌氣,長大才會有出息呀!”
寇準受到誇獎,學習的勁頭更足了。白天讀書寫字,到了夜裏繼續點著蠟燭讀書。
有一天夜裏,母親一覺醒來,發現寇準的屋裏還有亮光,窗戶紙上映出他坐著讀書的身影。她心疼極了,就走進去說:“你看什麼時候了,快睡覺吧。”
寇準說:“我不困,讓我再看一會兒。”
母親“呼”地把蠟燭吹滅,寇準這才不得不上床去睡。
母親怕兒子累壞了身體,第二天到寇準的房間,隻留下一支蠟燭,把多餘的全“沒收”了。
這天晚上,寇準在燭光下看書。當蠟燭快燃光時,想再燃一支,不想找不到蠟燭了,他去向母親討,母親說:“你每天晚上隻能用一支蠟燭,用完了就睡。”
寇準急得直跺腳,哀求母親,但母親好說歹說就是不允:“孩子,我這是為你好,怕你累壞了小身子骨。”
“真是多餘,我身體壯實得很,怕什麼呀!”寇準對母親不服。
急中生智,寇準想出辦法來了,去向仆人討。他跑進仆人的房間,客氣地說:
“給我幾支蠟燭好嗎?”
仆人見他客客氣氣的樣子,都願意給他蠟燭。
這樣,寇準又可以夜讀了。
可是,寇準老是向仆人討蠟燭,仆人們就有些奇怪了:小少爺不向老爺和夫人要,怎麼總向我們要蠟燭呢?有的人就問他。聽他一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更加願意給他蠟燭了,並且此後都親切地叫他“蠟燭少爺”。
這事母親一直被蒙在鼓裏。她以為兒子反正隻有一支蠟燭,夜裏讀書不會讀得很晚的,所以,夜裏也就不大注意寇準什麼時間就寢了。這樣,就使寇準當了多年的“蠟燭少爺”,多讀了許多書。由於他一麵刻苦讀書,一麵堅持鍛煉身體,平常生活極有規律,所以,頭腦裏有了豐富的知識,身體也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