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運籌帷幄、鐵馬金戈——謀臣勇將之謎(6)(1 / 3)

宇文泰當時帶兵從廣陽南歸長安,得到高歡東侵的軍事情報,忙召集軍中將帥,商量對策。宇文泰分析戰情道:“如今高歡分三路互為掎角之勢向我們逼來,又大造浮橋,顯示出不惜一切從蒲阪渡河的姿態,目的就在於引誘和牽製我軍主力與他在黃河兩岸相持。而他的先鋒竇泰則可以趁我風陵兵力不足的機會,強渡黃河,攻占潼關要塞,將我軍控製在關內,圍而殲之。高歡自從起兵以來,總是派竇泰擔任先鋒,竇泰手下兵精卒銳,屢屢獲勝。正因為此,便生驕傲之心,以為無人敢敵。自古道‘驕兵必敗’,我這次就要先打竇泰,等竇泰一敗,高歡不戰自敗,何須費力!”眾將帥提出質疑:“高歡離我們近,竇泰距我們遠,舍近而擊遠,若有差錯,讓高歡主力過了黃河,我們悔都來不及了!”宇文泰蠻有把握地說:“不必擔心!我準備用精兵突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掉竇泰,此舉萬無一失。退一步說,即便高歡真的過了黃河,我軍也不過暫退霸上(今陝西臨潼)而已,仍可拱衛長安不失。”宇文泰怕眾將帥心中不踏實,又說:“高歡這次大軍壓境,以為我們兵力弱小,隻能防守,根本沒想到我反要襲擊他的精銳前鋒,再加上他一時得逞,有輕慢之心,乘此機會攻打,何往而不勝呢?他雖搭造浮橋,那麼多軍隊也不可能一下子全渡過來,至少需要五天時間,這時我早已把竇泰消滅了。”宇文泰這一作戰方案,得到了他的從子直事郎中宇文深的全力支持。

宇文泰定下方案,軍隊也回到長安,然後故意放出風來,謊稱“東魏攻伐,軍威正旺,一時難以抵擋,不如退守隴右(今甘肅東部)暫避鋒芒,再作計較。”還故意做出引軍西退的樣子,麻痹高歡。第二天,宇文泰拜別文帝元寶炬,率領精兵悄悄折向東方,銜枚疾走,沿渭水直奔潼關左邊的禁穀,地名小關。竇泰此時已經占了潼關,聞宇文泰軍突至,自恃驍勇,趕忙從風陵渡過黃河前進。宇文泰選擇了牧澤這一有利地形,四麵埋伏,引誘竇泰進入澤中泥淖地重圍。竇泰鐵騎不得馳突,西魏軍萬弩齊發,竇泰軍死傷大半,竇泰自己身上也中數箭,料知無法脫圍,自刎而死。

高歡得到消息,如雷震耳,驚愕不已,大慟,幾乎暈倒,隻好趕快拆掉浮橋,撤回軍隊,並急令高敖曹從上洛一線退兵。宇文泰以弱勝強,出奇兵一擊定大局,首戰告捷,取得了東、西魏交鋒的第一次勝利。

小關之戰是宇文泰打的最精彩的戰役,當時西魏的壓力非常大,立足未穩,兵力薄弱,宇文泰的威信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眾人都看著他有什麼良法,從會議決策時我們看到,眾人並不支持他的做法,這時的西魏,確實處於風雨飄搖之際,稍有不慎則滿盤皆輸,宇文泰此時顯示出了英雄氣質,他力排眾議,堅持自己的做法,承擔了很大的責任。集中使用優勢機動部隊專攻一路的做法,管它幾路來,我隻一路去!挫敵鋒芒,一戰而勝。小關之戰堪稱古代運動戰的典範。

魏征墓碑因何被太宗砸掉

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

魏征是館陶(今屬河北)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曾出家當過道士。隋大業末年,魏征被隋武陽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任為書記。元寶藏舉郡歸降李後,他又被李密任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

魏征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賢臣,唐太宗則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明君,他們兩人之間的君臣之情在曆史上廣為傳誦。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魏征死後,唐太宗對他的態度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敗後,魏征隨其入關降唐,但很長時間沒有得到重用。第二年,魏征請求去河北勸降,被批準。於是他來到黎陽(今河南浚縣),勸李密的黎陽守將徐世績歸降唐朝。不久,竇建德攻占黎陽,魏征被俘。竇建德失敗後,魏征又回到長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由於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有時候,唐太宗聽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臉,魏征還是照樣說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階。但是唐太宗不但不忌恨魏征,反而誇讚魏征說:“人家都說魏征舉止粗魯,我看這正是他正直可愛的地方!”在魏征為官期間,他為唐朝貞觀年間的繁榮作出了很大貢獻。貞觀七年,魏征被封為鄭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