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運籌帷幄、鐵馬金戈——謀臣勇將之謎(6)(3 / 3)

正在玄宗勵精圖治的時候,河南一帶發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災。中原的廣闊土地上,到處出現成群的飛蝗。那蝗群飛過的時候,黑壓壓的一大片,連太陽都被遮沒了。蝗群落到哪裏,哪個地方的莊稼都被啃得精光。

那時候,人們沒有科學知識,認為蝗災是天降給人們的災難。再加上有些人有意搞迷信宣傳,於是,各地為了消災求福,都燒香求神。眼看莊稼被蝗蟲糟蹋得這樣慘,人們拿它一點辦法也沒有。災情越來越嚴重,受災的地區也越來越擴大。地方官吏不得不向朝廷告急。宰相姚崇向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認為蝗蟲不過是一種害蟲,沒有不能治的。隻要各地官民齊心協力驅蝗,蝗災是可以撲滅的。

唐玄宗十分信任姚崇,立刻批準了姚崇的奏章。姚崇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夜裏就在田頭點起火堆。等飛蝗看到火光飛下來,就集中撲殺;同時在田邊掘個大坑,邊打邊燒。這個命令一下去,汴州(今河南開封)刺史倪若水拒不執行。他也寫了一道奏章,說蝗蟲是天災,人力是沒法抗拒的,要消除蝗災,隻有積德修行。

姚崇看到倪若水的奏章,十分惱火,專門發了一封信責備倪若水,並且嚴厲警告他說,如果眼看蝗災流行,不采取救災滅蝗措施,將來造成饑荒,要他負責。

倪若水看宰相說得很硬,不敢不依。他發動各地官民,用姚崇規定的辦法滅蝗,果然有效。光汴州一個地方就撲滅了蝗蟲十四萬擔,災情緩和了下來。倪若水在事實麵前服輸了,可是在長安朝廷裏還有一批官員,認為姚崇滅蝗的辦法,過去從來也沒人做過,現在這樣冒冒失失推行,隻怕闖出什麼亂子來。唐玄宗聽到反對的人多,也有點動搖起來。他又找姚崇來問,姚崇從容不迫地回答說:“做事隻要合乎道理,就不能講老規矩。再說曆史上大蝗災的年頭,都因為沒有很好地撲滅,造成嚴重災荒。現在河南河北,積存的糧食不多,如果今年因為蝗災而沒收獲,將來百姓沒糧吃,流離失所,國家就危險了。”

唐玄宗一聽蝗災不除,要威脅國家安全,也害怕起來,說:“依你說,該怎麼辦才好?”姚崇說:“大臣們說我的辦法不好,陛下也有顧慮。我看這事陛下且別管,由我來處理。萬一出了亂子,我願意受革職處分。”唐玄宗這才點頭同意了。

姚崇出宮的時候,有個宦官悄悄扯住他的衣袖,說:“殺蟲太多,總是傷和氣的事,希望相公好好考慮一下。”

姚崇說:“這件事就這麼定了,請你不必再說。如果不殺蝗蟲,到處都是荒地。河南百姓,統統餓死,這難道不傷和氣嗎?”

由於姚崇考慮到國家的安全、百姓的生活,不顧許多人反對,堅決滅蝗,各地的蝗災終於平息下來。

楊家名將之謎

楊業(?-988年),本名重貴,又名繼業,麟州新泰(今陝西神木北)人。初事北漢,驍勇善戰,北漢亡,歸宋,賜姓劉。從小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曾對同伴說:“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鷹犬逐雉兔爾。”北宋名將,屢立戰功。

公元986年,遼景宗耶律賢死去,即位的遼聖宗耶律隆緒才12歲,由他的母親蕭太後執政。正好趁這個機會收複燕雲十六州失地。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進、潘美率領三路大軍北伐,並且派楊業做潘美的副將。三路大軍分路進攻,旗開得勝。潘美、楊業的一路人馬出了雁門關,很快就收複了4個州。但是曹彬率領的主力因為孤軍深入,後來被遼軍殺得大敗。宋太宗趕快命令各路宋軍撤退。

潘美、楊業接到命令,就領兵掩護4個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那時候,遼軍已經占領寰州,兵勢很猛。楊業建議派兵佯攻,吸引住遼軍主力,並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護軍民撤退。監軍王侁反對楊業的意見,說:“我們帶了幾萬精兵,還怕他們。我看我們隻管沿著雁門大路,大張旗鼓地行軍,也好讓敵人見了害怕。”

楊業說:“現在敵強我弱,這樣幹一定要失敗。”

王侁帶著嘲笑的口吻說:“楊將軍不是號稱無敵嗎?現在在敵人麵前畏縮不戰,是不是另有打算?”這一句話把楊業激怒了。他說:“我並不是怕死,隻是看到現在時機不利,怕讓兵士們白白喪命。你們一定要打,我可以打頭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