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運籌帷幄、鐵馬金戈——謀臣勇將之謎(6)(2 / 3)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難過,親自去他家吊唁,這在古代中國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可是在魏征死後,卻發生了讓人瞠目結舌的變化。魏征在死之前曾經向唐太宗秘密推薦當時的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說他們有當宰相的才能。可是在魏征死後,杜正倫因為負罪被罷免,候君集因參與謀反而被斬首。李世民開始懷疑魏征這位他認為很老實的人在朝廷有結黨營私的嫌疑。

後來,唐太宗又得知消息:魏征曾把自己給皇帝提建議的奏稿給當時記錄曆史的官員褚遂良觀看。唐太宗懷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聲,心裏很不高興。先前唐太宗已經同意把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征長子魏叔玉,這時也後悔了,下旨解除婚約。到後來他越想越惱火,竟然親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話,竟以此為終,讓人歎息。

李靖夜襲陰山之謎

李靖(571-649),字藥師,京兆府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唐朝偉大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統帥。

唐太宗即位初期,中原戰事雖然結束,但西部邊境上還很不安定。特別是東突厥,當時還很強大,成為唐朝主要的威脅。太原起兵以後,唐高祖一心對付隋朝,隻好靠妥協辦法,維持了和東突厥的和好關係,但東突厥貴族仍舊不斷侵擾唐朝邊境,鬧得地方不得安寧。

第二年,北方下了一場大雪。東突厥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發生饑荒。頡利可汗加緊對其他部族的壓迫,又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頡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鎮壓,反被打得大敗。突利逃回去後,被頡利責打一通。兩人因此翻了臉,突利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抓住這個時機,派出李靖、徐世績等四名大將率領大軍十多萬,由李靖統率,分路出擊突厥。李靖是唐朝初年有名的軍事家,精通兵法。他在隋朝末年歸附唐朝,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立了不少戰功。

唐貞觀四年(630),李靖親自率領3000精銳騎兵,從馬邑出發,趁頡利不防備,連夜進軍,逼近突厥營地。頡利毫無防備,發現唐軍突然出現,大驚失色。將士們也慌了手腳,說:“這次一定是唐朝發動全國兵力來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軍深入呢?”還沒有到唐軍發起攻擊,突厥兵先亂了起來。李靖又派間諜混進突厥內部活動,說服頡利一個心腹將領投降。頡利一看形勢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得勝回朝,唐太宗十分高興,說:“從前漢朝李陵帶兵5000,結果不幸被匈奴所俘虜;現在你以3000輕騎深入敵人後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這是自古以來少有的盛事啊!”頡利逃到陰山以北,怕唐軍繼續追趕,派使者到長安求和,還說要親自朝見。唐太宗一麵派唐儉到突厥,表示安撫。另一方麵又命令李靖帶兵前去察看頡利動靜。

李靖領兵到白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和徐世績會師。兩個人商量怎樣對付。李靖說:“頡利雖然打了敗仗,但是手下人馬不少。如果讓他逃跑,以後我們再要追他,就很困難了。我們隻要選一萬精兵,帶二十天糧,跟蹤襲擊,一定能把頡利活捉住。”徐世績也讚成這個意見。兩支軍隊就向陰山進發。頡利可汗求和實際上隻是緩兵之計,想等草青馬肥季節來到,再逃到漠北。他看到唐儉來到,以為唐太宗中了他的計,暗暗高興,防備也自然鬆懈下來。

當天晚上,李靖和徐世績率領唐軍到了陰山,命令部將蘇定方率領200名輕騎,冒著夜霧悄悄進軍。到突厥前哨發現唐軍的時候,唐軍離開頡利營帳隻有7裏地了。頡利得知唐軍騎兵來到,趕快找唐儉,唐儉已經瞅機會脫身回到唐營。頡利慌忙騎上他的千裏馬逃走。李靖指揮唐軍追殺,突厥兵沒有主帥,亂成一團。唐軍殲滅突厥兵一萬多,還俘獲大批俘虜和牲畜。頡利東奔西逃,最後帶著幾個親兵躲在荒山裏,被他的部下抓住後交給唐軍,後來被押送到長安。

姚崇滅蝗之謎

姚崇,原名元崇,字符之,武則天時,因與一反叛突厥人同名,故而以字行(有的說是改名元之)。

唐玄宗剛即位的時候,一心想恢複唐太宗的事業。他任用姚崇為宰相,整頓朝政,把中宗時期的混亂局麵扭轉了過來。唐王朝重新出現了興盛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