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恐龍滅絕最新解釋(2)(2 / 3)

很多年以來,地理學家們已經知道西大西洋一直到紐芬蘭島的山體滑坡現象的成因就是因為大型的海嘯。但是此前一直認為太平洋中沒有發生過海嘯。

“在聖·羅薩利奧,你能夠觀察到一個現象,那就是你能夠憑借肉眼就可以發現巨大的滑坡現象。而這個現象正巧發生在6500萬年前,也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和恐龍滅絕的時代。”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格拉特·維普認為。

然而在最新的一期地理月刊上,兩名美國地理學家——維普和他的研究同伴地理學家凱斯·布西發表了一篇最新研究的論文,他們認為太平洋中也曾經發生過巨大的海嘯,隻不過太平洋中的“痕跡”不像大西洋中那樣明顯。

北大西洋海岸線以外的海水比其他大洋要深許多,這也給人們的研究帶來困難。然而科學家們稱這也就是當年發生海嘯的最佳證據,而且這裏的海洋生物是全球海洋生物中種類比較少的,也是因為海嘯引起的山體滑坡導致它們的滅亡。此次海嘯不僅導致了海洋生物的滅頂之災,讓陸地上的生物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災難,據歐洲著名生物學家理查德·諾裏斯·塔克稱,海嘯讓當時的海平麵一下子上升了不少,植物遭到海水的侵襲紛紛死亡,而動物也因為找不到食物死去。根據科學家的推斷,正是因為小行星引發的大海嘯,加快了恐龍滅絕的速度。

各式恐龍滅絕學說

除了此次新提出的溫度下降導致恐龍滅亡之外,之前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學說。

“小行星撞擊”說在恐龍滅絕的眾多學說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小行星撞擊”說。1978年,地質學家沃爾特阿爾瓦雷斯及兩位原子化學家弗蘭克·阿薩羅和海倫·米歇爾,共同提出了一個有關恐龍滅絕的理論。他們都在意大利亞平寧山脈古比奧附近的白堊紀至第三紀地層的交界處采到的岩石樣品中發現,在2厘米厚的紅色粘土中銥的含量較高,比正常含量高30倍。銥屬於鉑族元素,在地球表麵相當稀少,大多集中於地核。在太陽係的其他星球上它的含量頗高,如小行星與隕石上的銥含量就比地球上的含量高一萬倍。為此,他們提出:在6500萬年以前的白堊紀末期,一顆直徑為10千米、重約127000億噸的小行星以每小時10000千米的速度與地球相撞,最初的衝擊波直徑可達400~500千米。這個小行星也可能自身氣化,向太空散發出煤氣和水蒸氣,形成體積比小行星大100倍的塵埃。這些氣體和塵埃彌漫於大氣層,使日月無光,天昏地暗,陽光無法穿過大氣層,造成了“核冬天效應”。在這自然條件下,恐龍便在劫難逃了。

與哺乳動物競爭失敗說

有人提出:在白堊紀晚期,有的恐龍體形仍在增大,但腦子並未增大,是一種病態,最後可能導致內分泌失調。但也有人指出:動物腦子的大小隨身體大小的2/3次方而變動,因而大型動物與小型動物相比,隻需要較小的腦子。但無論如何在神經係統方麵,哺乳動物大大超過了恐龍。生殖方式是判斷一個門類的生物是否比較高等的晴雨表。哺乳動物是胎生的,胎兒在母體內生長,比在恐龍蛋內安全、舒適得多。它們用乳汁法哺育後代,對幼兒的照顧比較周全、時間也較長。恐龍中雖有慈母龍、跑山龍的親子行為,但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父母”下了蛋就聽天由命了。取食方式也是衡量某一類動物是否進步的標誌。哺乳動物的取食工具牙齒在有兩個或更多的齒根固定的頜骨內,已經有了門齒、犬齒、前臼齒和臼齒的分化。通常把前臼齒與臼齒叫做頰齒,頰齒上有齒冠,齒冠上有齒尖。這樣複雜的牙齒結構使哺乳動物在切割、咀嚼食物時比爬行動物恐龍有利得多。很顯然,恐龍在與哺乳類的競爭中成了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