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恐龍滅絕最新解釋(2)(3 / 3)

食物中毒說

從三迭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吃植物的恐龍主要吃的是蕨類、蘇鐵類、科達類、銀杏類和鬆柏類等。到了侏羅紀之末、白堊紀之初,出現了種子被包在果皮之內,即真正有花的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大自然中最高等的植物。在白堊紀早期,被子植物僅有二十多個科,到了白堊紀晚期已有七十多個科,這就大大地改變了素食恐龍的食性。蕨類和裸子植物中的鬆柏類雖然都含有濃縮的丹寧酸素,但對大型素食恐龍影響不大。而被子植物含有多種生物堿,這些生物堿有劇毒,素食性恐龍吃了以後會中毒身亡。吃肉的恐龍失去了捕食對象,也必然死亡。

當然,也有人指出,食物中毒可能會引起局部地區恐龍的死亡,但是不會導致恐龍的集體滅亡。

體溫高低說

有人提出恐龍的溫度與恐龍滅絕有關。孵卵期的溫度決定孵出來的小恐龍是雌性還是雄性的。這可以從現在鱷類等得到印證。如美洲鱷的蛋在孵化時如果溫度低於300C(華氏)以上,孵出來的幼兒將都是雌性的;如果溫度達到320C時,就會孵化出雌性和雄性個體;如果溫度在340C時以上,孵出來的就全是雄性。假如恐龍也有這樣的生殖機能,一旦溫度忽高忽低,即低於300C或高於340C時,孵出來的將都是雌性或雄性,這種性別的不平穩,最終必然導致恐龍滅絕。

最新研究認為恐龍在數星期內驟然滅絕

在美國蒙大拿州和北達科他州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一度橫行於地球的龐然大物——恐龍之所以迅速滅絕,是因為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在北美洲燃起一道火牆,氣溫隨之驟降數星期所致。

漸進主義學派有一種理論,認為恐龍的勢力漸漸衰微,走上了下坡路;這時小行星撞擊地球,給了它們致命的最後一擊。米爾沃基公共博物館的彼得-希漢通過研究六千五百萬年以前的地層化石結構,對上述說法提出質疑。他說:“我們發現,當時恐龍生活得相當好,滅絕的厄運是突然降臨的。”

漸進主義學派的代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威廉-克萊門斯指出,他們的研究已持續了二十年之久。地獄穀岩層上部約3米的構造表明,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兩百萬年的地層裏,恐龍化石分布稀少。因此可以推斷:統治地球兩億年的恐龍,還沒等到天降橫禍,就已經走上了窮途末路。

希漢據理反駁,說他們對地獄穀岩層露出地表的部分研究了三年。結果表明:恐龍直到最後滅絕之前,都保持著物種的多樣性和龐大數量,根本沒看到衰落的跡象。在總計55米深的岩層裏,以霸王龍和三犄龍分別為代表的肉食和草食恐龍,在數量和種類上始終維持著穩定狀態。在小行星撞擊地球形成的多銥岩層之上,就再也找不到恐龍化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