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下降滅了恐龍
據青年報報道,最近,一群加拿大的恐龍化石考古學家在對他們最新發現的恐龍化石進行仔細研究後,發現了恐龍滅絕新原因:在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恐龍就已經奄奄一息了,其原因是將近20度的溫度下降,導致了恐龍對環境的的極為不適應。再加上隕石撞擊地球,導致了恐龍一舉滅亡。因此這批科學家得出結論:導致恐龍滅亡的主要原因是溫度的急劇下降。這篇報道立即由著名的《發現》雜誌首先刊登了出來。
許多科學家立即發表了各自的觀點。他們認為如果這項研究成立的話,那麼就可以解釋恐龍為何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時顯得如此不堪一擊。而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原因一直是科學家們爭論的焦點。
據這些加拿大科學家表示,他們在加拿大的阿爾貝塔發現了一組大型的恐龍化石,而正是這些化石說明了它們死亡年代氣溫的急劇變化。但是這個年代卻離開小行星撞擊地球尚有一段時間。這些化石大約是在白堊紀的最後1000萬年前形成的,這在地質年代中屬於極短的一段時間,白堊紀從1億4600萬年前一直到6500萬年前,而6500萬年前恰好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時間。也就是說,化石的形成距離地球遭到撞擊大約有1000萬年的時間。
加拿大皇家迪雷爾博物館的館長、考古學家唐·布林克曼是這次考古發現的領頭人。他表示在發現化石的周圍環境中有著溫度變化的種種證據:化石周圍的泥土和石頭,以及泥土中的煤炭形成,還有當時植物生長緩慢,又伴隨著連綿不斷的雨季。這一切的證據都表明,當時地球正在經曆著溫度急劇下降的一場劫難。考古學家認為,從發現的種種證據表明,當時的溫度從華氏77度一直下降到了59度,一下子減少了20度之多。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恐龍是一種對溫度變化忍耐力很強的動物,因為它們有著同哺乳動物相似的身體結構。但是令人困惑的是,烏龜和鱷魚以及其它大型的爬行動物也對周圍的環境非常的敏感,然而它們卻最終活了下來。
“在一個生態係統中,恐龍並不是被分割開單獨生存的。”布林克曼告訴《發現》雜誌記者:“它們是複雜環境中的一分子,其中包括植物,還有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而溫度的變化正是影響了恐龍賴以生活的生態環境。因此最終導致了滅亡。”
因為溫度的急劇下降,因此動物和植物的食物和養料也越來越稀少,最終導致恐龍從地球上消失。根據此次的發現,大約超過一半的恐龍已經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滅亡,而小行星隻不過是加速了恐龍滅絕的速度。科學家相信,即使小行星不撞擊地球,恐龍也很有可能會滅絕。
戴爾·拉賽爾,北卡洛萊納州的教授和高級化石學家,也認為這個發現和學說是非常可行的,但是他同時認為:“這次的發現隻能夠說明區域性的地球溫度下降,而不能證明6500萬年前全球性氣候的急劇下降。”
拉賽爾同時認為早在白堊紀中期,就曾經出現過溫度下降的跡象,但是當時恐龍卻並沒有因此而消亡。其他一些科學家也支60持拉賽爾的看法,他們仍然認為恐龍滅絕的元凶應該還是小行星。
海嘯加速恐龍滅亡
與此同時,《發現》雜誌還刊登了一則消息,聲稱6500萬年前的小行星引發了一場席卷全球的巨大海嘯,最終加速了恐龍的滅絕。
在墨西哥靠近聖·羅薩利奧的海岸峽穀,科學家們發現了大海嘯的證據。這裏曾經在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時候發生過一次巨大的海嘯,從而導致了一次巨大的山體滑坡,而海嘯的形成地正是在大西洋裏。科學家認為,當時海嘯的成因可能有兩個:一個是小行星直接撞擊了海洋;另一個就是小行星的衝擊導致海中也同時發生了海底峽穀滑坡,從而導致大量的海水湧向海岸,形成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