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罪魁是大規模海底火山爆發
意大利著名物理學家安東尼奧·齊基基近日提出,恐龍滅絕的原因可能是大規模的海底火山爆發所致。
據新華社報道,齊基基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現領導著埃托雷·馬約拉納研究中心一個研究小組的科研工作。他認為,大規模的海底火山爆發影響了海水的熱平衡,進而使陸地氣候發生變化,影響了需要大量食物的恐龍等動物的生存。他說,如今海底火山爆發所造成的影響有目共睹,隻是其影響程度相對於當年大規模的海底火山爆發要小了許多。
齊基基說,人們過去對海底火山爆發的情況了解甚少,現在需要對這一現象進行認真研究。他說,格陵蘭過去曾被植被所覆蓋,但全球性的海洋水溫平衡變化造成了寒冷洋流流經格陵蘭,使之成為冰雪覆蓋的大地。由此可以看出,海洋水溫的變化影響巨大。因此,應將海底火山爆發等引起海洋水溫變化也作為研究恐龍滅亡之類問題時的一個考慮因素。
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目前較為公認的是6500萬年前一顆外來天體撞擊地球,導致地球氣候失常,恐龍所需的食物大大減少,這些龐然大物被活活餓死。
專家認為恐龍滅絕與臭氧層空洞有關俄羅斯科學院的專家最近在對俄遠東地區的4處已被發掘的“恐龍墓地”進行研究後認為,恐龍滅絕的原因與臭氧層空洞密切相關。
在距今約1.3億年前的侏羅紀,恐龍家族曾在生物界稱霸一時。但到了距今約6千萬到7千萬年前的白堊紀,這些“霸主”們卻都神秘地滅絕了。個中原因,至今眾說紛紜。
據俄國際文傳電訊社報道,俄羅斯科學院地質構造和地球物理學研究所的基裏洛娃博士指出,近年來,俄科研人員在俄遠東的昆杜爾地區和布列亞河附近等4個地點發掘出了大量的白堊紀恐龍骨骼化石。專家在對其進行研究時發現,很多恐龍的骨骼化石上都留有該恐龍生前曾長期肢體潰爛的證據。俄專家將上述發現與本地區的地球曆史研究成果相結合,提出了一個觀點:恐龍滅絕的原因與臭氧層空洞的出現和劇烈的氣候變化密切相關。
據基裏洛娃介紹,在白堊紀時期,太平洋中部曾發生過規模極大的海底火山爆發。火山爆發後,海水湧向了陸地,部分地改變了恐龍的生存環境。這位專家指出,規模如此之大的火山噴發必然會生成大量含碳氣體,這些氣體足以嚴重改變地球大氣成分,使大氣中出現超大麵積的臭氧層空洞。這樣,陽光中的紫外線就會肆無忌憚地穿過“空洞”灑向地球。過量的紫外線輻射不但能使恐龍的肢體上產生病變和潰爛,而且還能夠影響食物鏈和改變地球氣候。對於適應能力不強的恐龍來說,這無異於滅頂之災。此後,火山爆發的影響逐步減弱,海水開始退卻,含碳氣體排放量急劇減少,臭氧層空洞逐漸消失,地球氣候再次大規模改變,而這更加劇了恐龍的滅絕。
基裏洛娃表示,上述觀點還隻是俄科學家的初步論斷。今後,科研人員將繼續研究以論證這些觀點。此外,基裏洛娃指出,與大自然的力量相比,人類活動對地球氣候所產生的影響是較為有限的。
據悉,俄在其遠東地區進行的地球曆史研究工作已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來自其他18個國家的科學家已參加了上述研究。專家們將通過這些研究來探尋自然災害、氣候變遷與物種興衰的關係,預測地球的未來。
《自然》:太陽係行星軌道改變造成恐龍滅絕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布報告稱,太陽係行星運行軌道的突然改變有可能是造成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數學家們利用計算機模型描繪出了過去一億年裏太陽係行星運動的精確軌跡。令他們頗為詫異的是,研究發現太陽係行星的運行軌道直到距今6500萬年前才逐漸穩定下來,而這一時期正好是恐龍滅絕的年代。
研究人員發現,大約在6500萬年以前,距太陽係中心較近的幾顆行星軌道突然發生了改變。他們認為其原因很可能是一些微小的不規則運動在積年累月之後逐漸放大,在到達了某一臨界點後,形成了一係列的連鎖反應,從而使距太陽係中心較近的幾顆行星軌道發生了較大的改變。
《自然》雜誌報道稱,這樣的軌道改變有可能使一些位於行星之間的、原本處於靜止狀態的小行星變得不穩定,使它們在太陽內穿梭遊弋,最終使小行星與地球發生碰撞,造成恐龍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