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恐龍滅絕最新解釋(1)(2 / 2)

據負責這項研究的布魯斯-拉尼加稱,“恐龍滅絕與行星軌道的突然改變發生在大致相同的年代裏,這很可能並非巧合,如果當時水星、地球和火星的軌道發生突然改變,那麼小行星估計也將同樣受到影響。”

有觀點認為水星軌道擺動導致恐龍滅絕

距今約6000萬到7000萬年前地球上發生過一件大事,那就是生物界“霸主”恐龍的突然消失。恐龍的滅絕是如此神秘,個中原因至今還眾說紛紜,尚無定論。有人說恐龍可能是得癌症死的,還有人說“凶手”可能是一場罕見的幹旱。目前科學界比較廣為接受的“外星撞擊說”認為,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了恐龍的滅絕。

美國科學家的研究最近又為恐龍的死因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他們認為,恐龍之死是水星惹的禍。加利福利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太空生物學中心的布魯斯·朗納加爾稱,他們的電腦模擬表明:6500萬年前,水星的軌道發生擺動,導致一顆小行星飛向地球,成為恐龍大滅絕的罪魁禍首。

朗納加爾和他的同事使用電腦模型對2.5億年前的太陽係進行了“還原”。他們特別著重於計算每個行星的近日點——運行軌道上最接近太陽的點。行星的近日點通常以數百萬年為周期圍繞著太陽運轉。由於星體間的作用力,這種周期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發生輕微的改變。朗納加爾等的最新研究發現,近日點周期的這種改變,會對行星內部產生一種“敲擊效應”,並進而改變行星的軌道。他們的模型表明,6500萬年前,水星的軌道因此而發生擺動,並對太空中的一個小行星帶產生影響,增加了其中的小行星離開軌道的幾率。水星的擺動並不足以使大量小行星進入地球,但朗納加爾認為,它很有可能使單個的小行星走上與地球相撞之路。朗納加爾等人的解釋實際上仍可歸入“外星撞擊說”,不過是為毀滅恐龍的那場大撞擊找到了一個初始的“推動力”。盡管如此,還是有其他一些研究人員對把水星軌道擺動與恐龍滅絕之間聯係起來持懷疑態度。

北愛爾蘭阿馬天文台台長馬克·貝利說,朗納加爾的理論是建立在一係列不太可能的事件的基礎上的。他認為水星不會對太陽係的東西產生影響,因為“它太小了”。貝利說,該研究小組的模型是非常棒的,但把它和恐龍聯係在一起太勉強了。

有科學家稱超級大火造成了恐龍的滅絕

《新科學家》周刊報道,令恐龍在六千五百萬年前滅絕的主因,可能並非是墜落墨西哥灣的一枚巨大小行星導致的天氣劇變,而是小行星引發的一次全球性甲烷大火災所致。

科學家指出,大量積聚於海底五百米下泥層的腐爛植物,在低溫及高壓環境下跟水分子結合,形成固態甲烷水化物。那次撞擊令地球出現的衝擊波,使大量甲烷從海底淤泥層釋出,導致大氣層的大火。

研究員認為,早前發現“白堊紀晚期(約六千五百萬年前)泥層曾遭破壞,可能是由於甲烷從佛羅裏達州沿岸的布萊克山脊釋出造成”。甲烷後來被閃電擊中爆發燃燒,引起蔓延全球的超級大火。

以往最為可信的恐龍滅絕原因是小行星的撞擊掀起塵埃,把陽光遮蓋,令地球天氣劇變,使恐龍無法生存。

我國科學家全新詮釋恐龍滅絕之謎“恐龍家族的整體滅絕是因其內在基因的規定性、而非外在因素的偶然性;恐龍最後滅絕是該物種自己完成了特定的生命活動周期”,這是黑龍江學者於大海近日提出的全新觀點。

對恐龍滅絕之謎的解釋與說法很多,被公開提出的有130種之多,如地磁倒轉說、蛋殼變厚說、海洋收縮說、太陽耀斑說等等;但最為流行和最有影響的是由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阿爾瓦雷斯在1980年提出的行星撞擊地球,引發氣候劇變,恐龍因食物匱乏而導致滅頂之災。該學說更由於美國學者克裏斯托弗·賈巴等近日提出“三葉蟲的滅絕是由2.5億年前一顆小天體撞擊地球所引發的”觀點而得到進一步強化。

於大海在研究生物起源的過程中發現,任何一種生物種類在地球上的存活都有著特定的周期性,它並非一經發生就會無限期延展下去,而是在到了一定的生命周期後,就會由於其自身遺傳機製方麵所存在的問題而自行消亡。事實證明,在地球上稱霸1.6億年的恐龍家族早在所謂的大災變之前就已經演繹了上千萬年的“家道中落”史。因此,恐龍生存體製和生命機製的徹底衰敗是恐龍遭致自身淘汰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