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尼沙特
貝爾尼沙特是比利時西南部的一個小鎮,因產煤而聞名於比利時。1878年2月,兩個煤礦工人J.卡瑞吐和A.巴拉查發現了一段被認為是樹幹的化石。他們看到在“樹幹”上有閃閃發光的“金子”而興奮不已。這段化石是在距地麵322米深的坑道作業麵上發現的。消息傳出後引起了煤礦主G.佛格士的關注,他找來當地醫生L.哈爾一起對充填“金子”的化石進行鑒定,得出的結論使人們大失所望,所謂的“樹化石”是一種動物的骨頭化石,裏麵充填的不是金子而是“愚人金”——一種黃鐵礦。當人們對這一發現失望時,卻引起了另一個人的興趣,他就是從朗威恩大學來的動物學家P.皆內頓。他從破碎的化石中認出一枚禽龍的牙齒。
1878年4月21日,礦主發了一封電報給比利時皇家自然博物館館長道坡德,請求他派一名技工到貝爾尼沙特來幫助發掘禽龍化石的工作。帕瓦是博物館中對化石的修理複原有著極高技術的人,他被派到貝爾尼沙特來。在帕瓦的指導下,9名礦工開始了化石的發掘工作。他們花了3年的時間,在1881年結束了發掘,共采集到130多噸化石。這些化石後來運到了布魯塞爾,存放在自然曆史博物館的實驗室裏,進行修理、複原和研究,共裝架了30多具禽龍骨架展出。除了禽龍以外,這裏還采集到魚、龜、鱷、蠑螈和植物化石。
貝爾尼沙特的禽龍是誰最先發現的引起了人們的爭議,有人說是佛格士,因為他第一個認出了“樹化石”是骨頭化石;也有人說是P.皆內頓,因為他指出了骨化石是禽龍,但大多數貝爾尼沙特的居民記住了兩位礦工的名字:J.卡瑞吐和A.巴拉查,是他倆在坑道中發現了化石。他們的肖像被存放在貝爾尼沙特鎮禽龍博物館中,人們沒有忘記他們。
貝爾尼沙
特處在莫斯盆地的南緣,這裏出露地地層大部分是白堊係和第三係的地層。白堊係的沉積主要是海相堆積,著名的蒼龍就發現於莫斯盆地,蒼龍的拉丁文名是Mosasaurus。說起蒼龍來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拿破侖戰爭期間,法國人占領莫斯盆地馬斯特赫,他們得知在馬斯特赫的礦坑中,工人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動物頭骨化石,很多參觀者相信,這個動物頭骨是上帝的遺物,被視為聖物。為了得到它,法國占領者出資懸賞告密者。一個告密者得到150瓶酒,將它出賣給法國人。法國人將這個巨大的動物頭骨化石運到巴黎,著名的解剖學家居維葉研究了這個化石,給它一個名字莫斯龍(Mosaosaurus),我國古生物學家楊鍾鍵將它譯為蒼龍。
在產蒼龍化石的海相地層下部是由黏土、砂泥岩夾有褐煤形成的地層,這套地層無疑是在小的湖泊、沼澤的環境下形成的陸相沉積地層。歐洲地質學家稱它為貝爾尼沙特黏土層,砂泥岩稱為特阿砂岩。19世紀,這些黏土被用來作為建築材料製作磚瓦,至今還有少數的製磚場存在。禽龍和其伴生的化石就是來自貝爾尼沙特黏土層,其堆積的時代是早白堊世,同位素測年是14000萬年到11500萬年前。這些白堊係的堆積層覆蓋在老的古生代石炭係含煤地層上。這裏的石炭係主要是灰岩,一般在地下10~350米深。19世紀末,在貝爾尼沙特有許多大小不等的采煤場,各個煤礦主最怕的就是在采煤的坑道上遇到“漏鬥坑”,這種坑被白堊紀的黏土充填,一旦遇到就得重新選擇坑道。這種漏鬥坑是由於石炭紀的灰岩因長期的雨水沿著自然裂隙溶蝕而形成的,就像現在在喀斯特石灰岩地區的一種叫天窗的溶洞那樣,成了動物的陷井,常有動物掉下去,被後來的堆積物埋填。
貝爾尼沙特的這種漏鬥形坑中的堆積都是白堊紀形成的。禽龍等動物掉下去被堆積物埋填,成了化石。禽龍是一種兩足行走的、食植物性的恐龍,它有一個像馬一樣的長頭,嘴巴的前端無牙,有一角質形成的喙嘴,頰部有大型的葉狀牙齒,齒列平,適於磨碎植物的枝葉。禽龍“手”上的第一拇指有一大的尖狀的大爪,這一爪骨可能是用作武器。禽龍的腳上有蹼,古生物學家推測,它們通常是生活在江河湖泊的岸邊、沼澤濕地,用它的長吻來掠食樹上的嫩枝新葉。禽龍使小鎮貝爾尼沙特出了名,廣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