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級艇是世界上首型采用燃料電池AIP的潛艇,燃料電池為液態氧與氫發生的化學反應而成,功率為300千瓦。水下排水量1830噸,水麵排水量1500噸,艇長559米,艦寬7米。采用1台MTU16V396柴油機,功率3120千瓦,1台交流發電機,1台西門子PEBMASYN推進電機,功率2850千瓦,水下最大航速20節,水麵航速12節,水下航行時間是常規潛艇的5倍。
武器係統有6枚DM2A4魚雷及TAU2000魚雷對抗係統,可發射德國最新研製的DM2A4型魚雷;還可攜帶24枚水雷,執行淺海布雷任務。電子設備包括電子偵察設備、MSI-90U火控係統;水聲設備包括艇首的DBQS-21DG聲呐、艇體下部兩舷的FAS-3舷側陣列聲呐、TAS-3拖曳聲呐等。對抗設備包括TAU2000魚雷對抗係統。
該級艇由德國霍瓦茲與蒂森兩家造船公司組成的ARGEV212集團公司承建,首批4艘,合同金額30億德國馬克。首艇2003年服役,2006年將全部建成。
瑞典“哥特蘭”級潛艇
斯特林發動機不依賴空氣即可運轉,且運轉平穩,與柴油機相比,工作噪聲降低40分貝,整機無故障運行時間超過5000小時。由於向艇外排放的廢氣經過冷卻,可大大降低紅外特征,還可以提高潛艇的水下續航能力。
該級艇裝備了2台最大輸出功率各為735千瓦的V4-275R型斯特林發動機,每台可持續發出660千瓦的功率。“哥特蘭”
級上的生活居住設施,如照明、烹調、加熱器等設備要消耗1102千瓦的功率,剩餘的能量則用於推進潛艇,並可使其獲得最高速度為5節的水下航速。如果以5節的航速進行水下航行的話,可以連續在水下航行幾個星期而不用上浮。
該級艇長60米,水下排水量1500噸,水下航速20節。
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被布置在首部呈“一”字形水平排列,可發射2000型高速線導魚雷,總共可攜帶18枚魚雷。
該艇1996年服役,共建3艘。
美國“喬治·華盛頓”級核潛艇
1957年10月,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引起了美國民眾的強烈反響,美國政府也因此受到了譴責。
為改變被動局麵,美國動員全國力量開始研製潛射彈道導彈,以期從海上同蘇聯的空間力量抗衡。由於研製新的搭載“北極星”導彈的核潛艇周期太長,美國海軍將1957年11月已開工的“鰹魚”級核潛艇“鋸岫”號從中部切開,插入一段長約40米的導彈艙,建成了曆史上第一艘核動力彈道導彈核潛艇。
該級艇共建5艘。首艇“喬治·華盛頓”號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電船分公司承建,1959年6月下水,1959年12月服役。該艇采用水滴形艇型,艇長1163米,寬101米,排水量6700噸,水下航速31節,下潛深度300米。人員編製112人。
裝備“北極星”A-3彈道導彈16枚,射程4600千米;533毫米魚雷發射管6具。配備BQS-4主動聲呐和BOR-2B被動式聲呐。發射指揮儀為MK-84型,采用蒸汽發射裝置進行發射。導航設備有MK-2慣性導航係統,“勞蘭”
導航係統,星光導航係統,無線電六分儀、重力儀、特殊計程儀、潛望鏡與導航數據處理計算機等。艇上設有WSC-3衛星通信收發機。
該艇於20世紀80年代末改裝成攻擊型核潛艇。
美國“大參魚”級核潛艇
該級艇原為“長尾鯊”級,由於首艇“長尾鯊”號始建於1958年,1961年7月下水,1962年5月服役,服役後不久於1963年4月在大深度試航時失事沉沒,故此級艇改稱“大參魚”級。
首艇“大參魚”號攻擊型核潛艇於1959年7月開工,1961年下水,1962年5月服役。艇長849米,寬96米,水下排水量4300噸,水下航速30節。采用1座S5W型壓水堆和2台蒸汽輪機,續航能力5萬海裏。編製127人。
該級艇首次采用了HY-80高強度低合金鋼,使艇的下潛深度增加到300米,從而增大了艇的機動空間。在推進方麵首次采用了主、輔助和應急三套推進裝置,首次采用了BOO-3多用途綜合聲呐係統。魚雷發射管位於中部,首部裝設主動式和被動式搜索和攻擊用的大型聲呐,與安裝在艇體上的貼殼形聲呐基陣連接,用於進行目標搜索與識別。這種布置方式可減少湍流噪聲對聲呐接收性能的影響,並保證尾部無障礙遮攔,因此美國海軍隨後建造的各級攻擊型核潛艇均采用這種布置方式。該級艇還首次裝備了遠射程的“薩布洛克”反潛導彈、先進的多用途綜合聲呐等先進設備,大大提高了潛艇攻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