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雖打撈出水,但已不能使用)。

6名武裝蛙人原計劃步行到尼羅河口返回“斯基爾”

號,但因英軍戒嚴和追捕,先後被俘。

人操魚雷雖然噸位小、武器少、航速慢,但隱蔽性好、機動靈活、造價低廉,適用於組織小規模偷襲,因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到意大利、日本、英國等國的青睞。然而,人操魚雷在技術上畢竟是比較落後的,作戰方式是危險的。因此,以後並未得到發展。

日本“袖珍”潛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海軍,在進攻美國駐泊在珍珠港的戰艦時,不僅出動了航空母艦編隊,同時還出動了袖珍潛艇。

在整個進攻珍珠港的特混編隊中,有一支不為人注目的潛艇編隊,它便是特混編隊中的第六艦隊。第六艦隊由3個潛艇中隊組成,這些潛艇是具有中途不需補給而能夠往返日本和美國的“伊”型潛艇。其中大部分潛艇都裝備20條“長矛”型魚雷,而另一些潛艇則裝備有極為秘密的武器--袖珍潛艇。

這些極為秘密的袖珍潛艇排水量不足50噸,以蓄電池帶動電動機作為潛艇的推進動力。如果以每小時4海裏的速度航行的話,則可以航行25小時。這種潛艇同時還能在短時間內以每小時24海裏的速度高速航行,每艘配有兩名乘員,其中一名負責駕駛和指揮,另一名則主要負責航路觀察。該類袖珍潛艇每艘帶有兩條18英寸的魚雷。在參戰時,袖珍潛艇從潛艇母艦上放入海中(由於袖珍潛艇續航能力有限,故由潛艇母艦帶到作戰地點附近),然後在自身動力裝置的推動下,偷偷潛入敵艦群,炸毀敵艦,完成任務後則隱蔽地潛回到潛艇母艦上。

1941年夏天,日本袖珍潛艇指揮官伸地岩沙上尉向東京帝國總參謀部提出:如果艦隊司令允許其駕駛袖珍潛艇進入美國的艦艇錨泊地珍珠港,他就可以以6艘袖珍潛艇摧毀美國駐珍珠港的龐大艦隊。由於此時總參謀部的實原田司令已經安排了空襲珍珠港的計劃,而且實原田司令認為:“如果袖珍潛艇在攻擊機群到達珍珠港上空之前一小時或兩小時被發現,那麼日本的攻擊機上各種炸彈的威脅將喪失殆盡,而使用航空兵突襲珍珠港比使用袖珍潛艇成功的可能性大得多。”

實原田司令的看法並沒有使伸地岩沙放棄讓袖珍潛艇參加珍珠港海戰,在以伸地岩沙為首的袖珍潛艇艇員們的共同努力下,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終於同意了袖珍潛艇參加進攻珍珠港的戰鬥。當然,山本五十六也對袖珍潛艇的艇員們做出了如下規定:“袖珍潛艇不可貿然進入珍珠港的航道,袖珍潛艇的一切行動不能危及航空母艦兵力的突然襲擊。”

1942年12月6日,5艘攜帶有袖珍潛艇的“伊”型潛艇悄悄地在離珍珠港10海裏遠的水域潛伏著,它們在等待著日本航空母艦上的艦載飛機在珍珠港上空投下炸彈之後,進入港內趁火打劫。7日淩晨3點,5艘“伊”型潛艇全部浮出水麵,袖珍潛艇上的駕駛員和助手都在等待著進入自己的小艇。簡短的出發儀式之後,袖珍潛艇紛紛開始了自己的航程。

7日上午7點50分,航空母艦上的飛機向美國駐珍珠港的艦群發起了猛烈的攻擊,所有的袖珍潛艇都巧妙地通過了美軍的防潛網之後,直向仍在珍珠港海麵漂浮的戰艦撲去。

在航空母艦上的艦載飛機和其他戰艦向美國艦艇大肆進攻之時,袖珍潛艇也開始了作戰行動,但是由於袖珍潛艇的各種戰技術性能遠未能夠達到實戰要求,雖經努力,袖珍潛艇未能取得一絲戰果,或被擊沉,或失蹤,最後全部葬身於珍珠港附近的滔滔海水之中。

日本“伊”級潛艦

1943年,美國海軍對日本的航運進行了嚴密的封鎖,限製了日本從東印度運進石油,使日本的戰爭機器運轉得越來越困難。

為了迅速扭轉這一局麵,日本海軍決定加緊建造大型“伊”級潛艇承擔運輸任務,同時研製了一種名為“回天”

魚雷的自殺潛艇,企圖利用自殺潛艇挽回太平洋戰爭的敗局。

“回天”是日語“上天堂”的意思。這種自殺潛艇是日本海軍黑木上尉和西納上尉設想出來的,實際上也是一種人操魚雷,由大型潛艇攜帶至作戰水域,然後靠自己的動力駛向目標。與人操魚雷所不同的是,人操魚雷一般由兩部分組成,由兩人操縱,到達目標後將魚雷前麵的彈頭貼在敵艦體上,然後兩人乘後部分返回逃生;而自殺潛艇由一人操縱,整個潛艇是一個整體,到達目標後撞擊目標,人與潛艇同歸於盡。

“回天”自殺潛艇水下排水量約9噸,長16米,首部裝有15噸的炸藥。它的第一次攻擊定在1944年11月20日,計劃進攻美國錨泊在烏利西群島的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