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艇的水下爆破未能成功,卻揭開了水下進攻戰鬥的序幕,成為首次使用潛艇攜帶水雷作戰的戰例。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葉,潛艇正式為各國軍事家所關注,潛艇從早先的緩慢發展進入到正常發展時期。美國人羅伯特·富爾頓,這個多才多藝的科學家對潛艇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796年,富爾頓開始改進“海龜”艇,他將依照“海龜”艇改型設計的“魚”號的方案獻給法蘭西和荷蘭,由於兩國政府軟弱無能,故未能使“魚”號及時投入建造。直到拿破侖執政之後,法國海軍才於1801年正式決定建造“魚”號。“魚”號潛艇是一艘鐵架銅殼、形,如雪茄、小巧玲瓏的潛艇。該艇長7米,最大直徑近3米,艇上設有水櫃,以使潛艇能夠浮沉。艇上裝有一根可以折疊的桅杆,用以在水麵航行時利用風帆推進;當潛艇在無風或,水下航行時,可收起桅杆,使用艇上裝設的一台手搖螺旋槳推進。“魚”號無論從艇體材料、武器和設備等方麵都比“海龜”艇有較大的改進,所以能潛入水下8米~9米深處。
這種風帆潛艇主要載有水雷,當作水下兵器進行戰鬥,不過,“魚”號在戰鬥中一次也沒能取得超群的戰績。為此,連早先支持富爾頓的拿破侖也視“魚”為廢物,從而挫傷了富爾頓研究潛艇的積極性。
19世紀中葉,德國正與丹麥作戰,為了能擊破丹麥對德的封鎖,德國炮兵下士威廉·鮑爾按照富爾頓的式樣改進製成了名為“火焰”的潛艇。“火焰”號潛艇的動力裝置與當今的自行車驅動裝置很相像,是用腳踏飛輪帶動螺旋槳轉動,從而驅動潛艇前進。但是,在一次試驗中,由於操縱失靈,“火焰”號一頭紮向海底,艇員差點全部喪命。“火焰”
號失敗後,鮑爾跑到奧地利和英國,企圖在那裏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可是結果使他很沮喪。不屈的鮑爾還是不放棄自己的努力,終於在俄國建成了一艘新的潛艇“水鬼”號。這艘潛艇仍靠人力踏踩推進,但是,盡管“水鬼”比“火焰”
的結構、性能等優越得多,但在漫長的歲月裏,“水鬼”一直未能一顯身手。
潛艇史上最後一艘人力推進的潛艇是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建造的“亨萊”號潛艇。“亨萊”號潛艇是由一台鍋爐改建而成的。它的艇體像一支細長的雪茄,由8人轉動一根曲軸來推動艇體前進,這根曲軸貫穿了長達60多英尺的大部分艇體,艇內有壓載物和壓載水艙,用來控製艇體的沉浮。艇內空氣可供艇員短時間內呼吸,故從這一點上講,“亨萊”
號可空艙下潛,以完成短時間突擊任務。艇上裝有水雷,可以每小時6千米~7千米速度進行作戰。
由於“亨萊”艇是由鍋爐改建而成的,所以存在著長寬不相稱的巨大缺點,使得它僅在試航時就先後沉沒4次。第4次試航沉沒之後,美國南部海軍還是將它打撈上來進行初步改裝,並在艇首裝有撐杆水雷。1864年2月17日,“亨萊”號潛入查理士頓港,直逼北軍停泊在港內的輕巡洋艦“休斯敦”號的尾部,隻聽一聲轟響,“亨萊”號和“休斯敦”號同歸於盡。
“亨萊”號先後葬送了35人的生命,為此人們將它稱為“水下棺材”。不過,盡管它以失敗而告終,但它卻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擊沉敵艦的潛艇。
正當“亨萊”艇屢建屢沉之際,一艘新奇的潛艇正在誕生。從德布雷發明的第一艘潛艇到“亨萊”艇,由於一直以人力推進作為惟一動力,所以拖延了潛艇技術的發展,而蒸汽機在這個時代早就用於鐵路運輸和水麵艦船了。18世紀50年代末,法國海軍的一名工程師終於提出了改裝機械動力潛艇的建議。1863年,裝有一台80馬力的壓縮空氣發動機的潛艇“潛水員”號在法國下水。由於這艘潛艇安裝有80馬力體積較大的新式發動機,因此其尺寸超過當時所有的潛艇而成為20世紀以前最大的一艘潛艇。它長達140英尺、排水量達420噸。“潛水員”號的艇體是模仿海豚外形設計的,由於設計水平的限製,當增加壓載使潛艇的浮力等於零時,潛艇下潛就失去了控製能力。因此,“潛水員”號艇無可奈何地以失敗而告終。
中國的“水下機船”
也許人們不信,就是今天,他的子孫們也曾抱有懷疑的態度,在19世紀80年代,在中國--一個機械製造業十分落後的國度裏,也曾建造成功一艘在當時居世界領先地位的潛艇。
讓我們靜下心來,好好介紹一下這一艘理應值得華夏子孫自豪的潛艇。
1880年初夏,位於海河岸邊的天津機器局內,一群民工正頭頂烈日建一座誰也不知道幹什麼用的“圍牆”。別說民工了,就是指揮施工的負責人也不知道這圍牆的用途,其機密程度在整個人類海軍建設史上也極其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