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牆建成後,天津機器局這個清政府最大的軍火生產基地平添了一種神秘的氣氛,因為,從不見圍牆內人員的出入,隻是每天見到指定的差役定時將飯食、物品送入圍牆之內。

天律機器局與福建船政局、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同一時期創辦,是中國近代第一批軍事工業。該局由清朝中央統治集團中的有識之士奕訴提議,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於1867年創辦,最初幾年忙於選址,一無所成。1870年,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等因作惡多端被群眾打死,法國教堂、育嬰堂、領事署及英、美教堂被焚燒,發生了所謂的天津教案。

迫於英、法、美等國威脅,清政府派崇厚為欽差大臣,向法國道歉,天津機器局便由新任直隸總督李鴻章接辦。

李鴻章創辦過江南製造總局,接辦天津機器局後,他將江南製造總局的總辦沈保靖調入局內主持工作。

務實的沈保靖一調入局內,就整頓局務,購買機器,擴建廠房,逐步使天津機器局的生產規模、製造水平達到了相當程度。1876年,天津機器局生產出第一批水雷。1880年,又建成引軍橋船130餘隻(這大概稱得上中國最早的軍用舟橋了),而製造槍、炮、子彈及炸藥,更是該局所長,僅炮彈一項,年生產量就達到27萬顆。

天津機器局的成就受到了世人的關注,而機器局內的圍牆,更引起人們的興趣,人們紛紛猜測、打聽。1880年6月20月,敏感的新聞界經多方了解,最先披露了圍牆之謎:

“試造輪船”。

新聞界的披露並未能夠真正解謎,因為,此時的江南製造總局和福建船政局早就公開造船,而且已達相當水平。在這以前的十多年時間裏,兩局已先後建成輪船、軍艦近30艘,甚至曾接待過英國軍艦官兵的參觀,所以人們認為天津機器局圍牆內決不會僅僅是“試造輪船”。

幾個月後,新聞界終於摸清了詳情,圍牆之內確實是造船,但造的不是普通的輪船,而是“水下機船”。“水下機船”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潛艇”。據介紹,提出試造這艘“水下機船”的人是一個姓陳的“道員”。他帶著設計圖紙及說明,主動找到清政府大員,要求建造,並表示願以合同保證,若建成後經過試驗證明不適用,工費分文不取,照價賠償。當時清政府正為獲得先進艦船加速“水師”建設而努力。陳道員所提建議,引起清政府的興趣,很快就被批準,陳道員及10餘名大臣不幾日便在圍牆內開工了。為了保密,負責建造的工匠被隔絕了一切對外聯係,吃、住及日常生活全被限製在圍牆以內,即使是天津機器局的工師,也不能接近圍牆。

。經過整整二個夏季的努力,“水下機船”終於在當年秋天建成完工。它“式如橄欖,上有水標及吸水機,水標人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可於水底暗送水雷,置於敵船之下”。

這是當時的記載,盡管比較簡單,但它已經說清楚了潛艇潛浮的原理,後人曾爭論這“水下機船”有否建成,是不是不負責的“文字匠”胡言亂語,其實,沒有經過多年潛心研究,是不會了解這些原理的,有了這些原理,造潛艇已經不太困難了,充其量僅僅是工藝問題罷了。

1880年9月18日,這天正是中秋節,這艘“水下機船”

在海河內進行試航,船半浮水麵航行,靈捷異常,頗為令用;沉入水下,水標浮出水麵尺許,令水麵一無所見,而布雷無不如意。

從這些介紹來看,中國人自行研製、建造的第一艘潛艇,在當時絕對稱得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然而,不知何故,它竟銷聲匿跡了,以後既沒有見到任何文字介紹,也沒見官方消息,更沒見到它留下的一艙一室、一片甲板。史學家認為,有可能是“水下機船”的消息披露後,昏庸的清政府迫於西方列強的壓力而下馬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生的人民海軍重新開始了中國潛艇的建造。

德國潛艇U-9

潛艇誕生並用於海戰場之初,人們並不太看重它,而是將其作為一種輔助作戰的軍艦,直到1914年9月22日,德國潛艇U-9在1小時內擊沉3艘巡洋艦之後,人們才對其給以了巨大的關注。

故事從1914年9月22日清晨開始。

當太陽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一個極端歹毒的惡魔也悄悄浮出海麵:德國海軍U-9潛艇奉德海軍總部的命令,來到比利時奧斯坦德西北海區設伏,以切斷英國的海上運輸線。

U-9潛艇的艇長名叫韋迪根,是一位早在大戰之前就被公認為優秀潛艇艇長的德國人。此刻,他正和副艇長斯皮斯一同佇立在艦橋上,雙眼圓瞪著遠方的海麵。

突然,韋迪根和斯皮斯幾乎同時發現西方水天線上躍出一個黑點,隻見兩人悄悄地耳語了幾句,又聚精會神地看著這個黑點。

果不出韋迪根所料,當黑點漸漸靠近時,他們終於看出這是一艘正在噴吐濃煙的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