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守護神”的誕生
如果有人要問,世界上哪一種軍艦建造數量最多,哪一種軍艦分布最廣,哪一種軍艦參戰機會最多,那麼,回答隻有一個,那就是護衛艦。
護衛艦是以導彈、火炮和反潛魚雷等為主要武器的輕型水麵戰鬥艦艇,其主要任務是為艦艇編隊擔負反潛、護航、近海巡邏、警戒、偵察及登陸支援作戰等任務,人稱“海上守護神”,它和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一樣,也是一種傳統的海軍艦艇。
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各國沒有專職護衛其他軍艦的艦艇,軍艦在碼頭或集結地錨泊時,經常受到敵對國艦艇突如其來的襲擊。在1904年~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日本海軍的艦艇就曾多次闖到旅順口附近,對停泊場和港灣內的俄國軍艦進行多次襲擊,並布放水雷和用沉船堵塞港口,限製俄國艦隊的行動,這說明對基地港灣組織巡邏警戒的必要性。
起初,專職護衛的艦船是由驅逐艦和民用船隻改裝而成的。但是,由於驅逐艦的功率大、航速高、排水量大,用來擔負港口或艦艇其他停泊場所的護衛任務顯得很不合算,而且還會因驅逐艦無法完成自身的任務而失去部分作戰能力。
同樣,由民用船隻改裝而成的艦艇由於其船體寬大和裝置的非軍用布局,其作戰性能很差。於是,專門建造的護衛艦便應運而生。首批護衛艦由於當時設計思想主要是用於港灣警戒和護衛,所以排水量僅400噸~600噸,抗風浪能力差,而且主機功率小、航速低、武器係統很差,隻能在港灣及近海作巡邏、護衛之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廣闊無垠的海洋上也發生過激烈的戰鬥。當時,英法等協約國需要其他國家和殖民地輸送大量物資來支援戰爭,於是在海洋上形成了漫長的交通線。
而德國則利用潛艇優勢,大打潛艇戰,僅1915年,就有259艘英艦船被德國潛艇擊沉。而且德國的海上襲擊艦也十分活躍,1914年德國的“埃姆登”號巡洋艦擊沉了15艘協約國的軍艦和商船。
潛艇和襲擊艦的出現,對海上交通線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戰爭告訴人們,不僅港口和停泊場需要警戒和護衛,而且海上運輸船隊也應進行護航,否則,海上運輸船隊就有被全殲的危險,因而,迫切需要建造能夠在遠海擔負護航任務的護衛艦,這樣,對護衛艦的作戰能力和作戰範圍的要求又進一步擴大和加強了。為適應反潛護航的需要,英、法、俄、美等國先後建造了護衛艦,當時,這種護衛艦稱為護航艦,其排水量仍在400噸~600噸左右。
然而,也許是教訓不深的緣故,世界各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際,仍然醉心於改進和建造戰列艦和巡洋艦等大型軍艦,而對護衛艦的發展掉以輕心。與此相反,法西斯德國卻繼續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無限製的潛艇戰”,在北海、地中海和大西洋等海域偷襲同盟國駐泊地,伏擊其運輸船隻。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悲劇一次又一次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重演。當時同盟國海上交通線由於護衛能力較弱,常常受到德國潛艇的襲擊。交戰頭一年,同盟國和中立國就損失艦船1000餘艘,總噸位760萬噸,其中534%是被德國潛艇擊沉的。麵對德國的潛艇戰,美英等國當時已有的水麵艦艇顯得無能為力。它們隻能與敵人的水麵艦艇抗衡,根本無暇顧及敵人對漫長海洋交通線的襲擊。
再說,若用巡洋艦或戰列艦護航,不僅不合算,而且也顯得笨拙,炮艇和魚雷艇隻能在海岸附近運動,根本無法實現漫長悠遠的海上船航行。驅逐艦雖較為適合,但也顯得大而不太適用。戰爭迫切需要建造噸位比早先護衛艦略大、威力更強的新型護衛艦。於是一種造價低、機動性好、反潛護衛能力較強的中型軍艦--護衛艇誕生了。這種護衛艦平均排水量1140噸~1450噸,多裝有雷達和火箭深彈發射裝置。
然而,這些新建成的護衛艦仍然未能達到克敵製勝的目的。從1942年8月起到1943年第一季度,德國潛艇平均每月擊沉的艦船噸位超過50萬噸,可見當時艦艇的護航能力是何等之弱。1942年,一支從英國開往蘇聯北方港口的船隊緩緩起航了,它由35艘運輸船組成,為了確保安全,同盟國派出了11艘護衛艦擔任運輸船隊的警戒,外國還有6艘驅逐艦護航,並且還派有巡洋艦在周圍巡洋掩護,盡管這樣,英國的運輸船隊仍未能逃脫“德國狼群”的吞食。7月4日,當這支船隊進入挪威西北外海時,幽靈一般的德國潛艇出現了,它們時隱時現地向船隊發起進攻,同時德國的機群也出現在船隊的上空。在空中和海上的輪番攻擊下,24艘運輸船很快就被擊沉。像這樣的慘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司空見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