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吹雪”級驅逐艦的問世,給太平洋對岸的美國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作為對日本建造驅逐艦的回答,美國海軍於1933年訂購了8艘大型的“波特”級驅逐艦。“波特”級驅逐艦的尺度與日本海軍的“吹雪”級驅逐艦相當,但排水量卻大一些。
美國的設計師們以犧牲魚雷發射管數量為代價,在該級艦上安裝了4座雙聯裝127毫米火炮。這種火炮類似於日本的A型127毫米火炮,但沒有足夠的仰角用以對付飛機,因而隻能平射。防空火力隻好由2座四聯裝28毫米火炮來提供。為了充分發揮這種重型的127毫米火炮的作用,在艦首和艦尾安裝了兩部射擊指揮儀。在這一點上,美國的驅逐艦則顯得技高一籌。
美國“基德”號驅逐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為實施其全球戰略,在建造航空母艦、巡洋艦等大型水麵艦艇的同時,仍繼續建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未建造完成的和少量新設計的驅逐艦。它們均屬於火炮驅逐艦。由於導彈武器的發展,美國從1955年開始率先發展導彈驅逐艦。
1955-1956年,美國對一艘“基林”級驅逐艦進行改裝,形成“基德”號導彈驅逐艦,這是世界上第一艘裝備艦空導彈的導彈驅逐艦。改裝中拆除了主炮和魚雷發射管,安裝了1座雙聯裝“小獵犬”導彈發射裝置。該艦首次裝備了艦空導彈,使驅逐艦的防空能力大幅度躍升,成為驅逐艦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為以後建造新一代導彈驅逐艦作了必要的準備。
“基德”號導彈驅逐艦是美國海軍以防空為主的多用途導彈驅逐艦,可為航空母艦編隊、水麵作戰編隊、兩棲編隊和補給船隊擔負防空反潛護衛任務。艦長1716米,艦寬168米,吃水95米,航速33節,編製338人。有2座雙聯裝“標準”導彈發射架,備彈52枚,2座127毫米火炮,2座6管“密集陣”近程武器係統,還有艦艦導彈、反潛導彈、魚雷等。
俄羅斯“卡辛”號驅逐艦
該級艦1963年開始建造,1972年完工,艦長144米,寬158米,吃水47米,裝有4座燃氣輪機,雙軸,標準排水量3500噸,滿載排水量4750噸,航速35節,續航力為4000海裏/20節。
主要裝備有2座雙聯76毫米炮,2座雙聯SA-N-1對空導彈發射裝置,2座12管RBU6000反潛火箭發射裝置,1座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管。配備艦殼聲呐、“桔皮群”製導係統、“頓河”2/K導航係統、“鍾係列”電子對抗設備,設有艦載直升機平台,編製280人,是作為伴隨兵力而設計的最早的全燃型對空導彈驅逐艦。
1975-1980年,該型艦進行了改進,改進後的“卡辛”-2型導彈驅逐艦增加了4座6管蓋脫林30炮,4座SS-N-2C對海導彈發射裝置,安裝了中頻可變深度聲呐,使該艦的戰鬥力有了很大提高。
美國“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
該級艦是美國海軍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20世紀80年代陸續建成的批量最多的一代大型驅逐艦。首級艦於1972年11月開工,1975年9月建成服役,到1983年3月,全部31艘陸續建成。原型艦以反潛為主,其後美國海軍為適應現代海戰需要,對其進行了一係列重要改裝,加裝了多種先進的武器裝備,使之成為一級反潛、反艦、對地和防空作戰能力都很強的驅逐艦。
該艦反潛作戰縱深上可分為三個層次,外層由SH-60B直升機和艦載SQR-19線陣聲呐承擔;中層反潛由垂直發射的“阿斯洛克”反潛導彈實施;內層反潛由MK-46-5型管裝輕型魚雷實施。為加強該級艦的遠程反艦和對地攻擊能力,1982年又安裝了2座聯裝箱式“戰斧”巡航導彈發射裝置,分別布置在艦首“阿斯洛克”反潛導彈反射裝置的兩側,備彈8枚,對艦對陸作戰能力大為提高。
海灣戰爭中,數艘經過改裝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就曾首次使用“戰斧”巡航導彈向伊拉克境內發起了猛烈攻擊,其中僅“法伊夫”號一艘艦就發射了58枚“戰斧”導彈,摧毀了伊拉克一些作戰指揮機構、防空陣地等軍事設施,發揮了重要作用。該艦是首次采用了模塊化設計技術和建造技術的艦艇。采用這一技術不僅使艦艇具有建造速度快、質量好、費用少的特點,而且也為後來艦艇換裝新的武器裝備提供了極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