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驅逐艦(2)(2 / 3)

該艦艦長172米,寬17米,吃水6米,滿載排水量8040噸,航速33節,續航力6000海裏/20節。配備先進的電子、聲呐和雷達設備。

美國“孔茲”級驅逐艦

該級艦首艦於1957年開工,1960年12月服役,共建10艘。艦長156米,寬16米,吃水46米,滿載排水量6150噸。采用蒸汽輪機作動力,航速33節,續航力5000海裏/20節。編製402人。

該艦武器係統的部署方式是:1座MI-10型。“標準”

導彈雙聯裝艦對空導彈發射裝置,布置在尾甲板上,用於攻擊空中目標;其正前方是一個導彈庫,庫內存放40枚“標準”導彈;1座單管127毫米艦炮,設在首部主甲板上,用於對付空中和海上目標;2座四聯裝裝“魚叉”導彈發射裝置,設在艦尾煙囪後舶平台上,用於對付海上目標。1座“阿斯洛克”八聯裝反潛導彈發射裝置,設在首炮稍後的甲板處。2座三聯裝短魚雷發射管,二座在艦中部右舷,另一座設在艦左舷。魚雷發射管由增強塑料製成。發射管可裝UK-46型自導魚雷,用於攻擊水下近程目標。

該級艦主要用於編隊的區域防空。首次裝備的海軍戰術數據係統(NTDS)的核心是一台數字計算機,能自動地選定目標並算出其航向、高度和速度,確定使用何種武器進行攻擊。該級艦實際上美國海軍發展導彈驅逐艦的試驗艦,1968-1977年進行了改裝,1990年後陸續退出了現役。

美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是美國最新建造的一級導彈驅逐艦,主要使命是伴隨航空母艦戰鬥群和戰列艦水麵行動戰鬥群遂行對空、對海和對潛作戰,著重擔負空防任務,以對付反艦導彈對戰鬥群形成的空中威脅,是世界上第一級裝備“宙斯盾”係統的驅逐艦。

“宙斯盾”係統的核心是SYP-1D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和完善的計算機控製程序,該係統對空警戒搜索距離為(370~400)千米,可以同時高速搜索、跟蹤、處理數百批目標,並具有同時引導多枚導彈進行對空攔截的能力,結合全方位、高發射率的MK-41型導彈垂直發射係統和“密集陣”

近防武器係統,使該艦成為世界上第一級能夠對付空中飽和攻擊的驅逐艦。

該級艦對空導彈為“標準”SM-2MR導彈,射程為74千米,飛行速度為2倍聲速。裝備有對岸型的“戰斧”核導彈和常規導彈,核導彈射程為2500千米,戰鬥部帶有20萬噸的TNT當量的核彈頭,常規彈頭射程1300千米。“標準”

對空導彈、“戰斧”巡航導彈、“阿斯洛克”反潛導彈混合裝,總共備彈90枚,發射率1發/秒。該級艦也是美國主戰艦艇中首批采用雷達隱身技術的艦艇,並首次采用分布式作戰係統,避免了艦艇由於一次受損就喪失全部作戰效能的可能性。首次采用寬船體設計,采用鋼結構,要害部位加裝甲、動力裝置采用循環能量回收係統,油耗降低25%以上,紅外特性降低60%。

該級艦分Ⅰ、Ⅱ、ⅡA三種型號,Ⅰ型首艦1988年開工,1999年服役,總共建造了28艘。艦長154米,寬20米,吃水6米,滿載排水量為8422噸,航速32節,編製345人,平均造價7億美元。ⅡA型實際是前兩型的改進型,首艦1997年開工,2007年服役,計劃共建27艘。與前兩型相比,它主要以沿海作戰為主。

俄羅斯“現代”級驅逐艦

該級艦是前蘇聯海軍於20世紀80年代初新建的大型導彈驅逐艦;主要使命是對海攻擊,也可擔負防空、反潛和水麵作戰任務,是蘇聯海軍遠洋水麵主力核心力量。首艦於1977年開工建造,1980年8月正式服役,計劃建造21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