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驅逐艦(1)(3 / 3)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驅逐艦開始朝著增強火力和增加航速的方向發展。魚雷發射管也開始從單管逐漸發展成為雙管直至5管,每艘驅逐艦上一般裝1座~2座發射管。驅逐艦上的艦炮也逐漸得到加強,主炮的口徑也由原來的75毫米增大到130毫米,炮的數量也從1門~2門增加到3門~4門,有的甚至達到5門~6門。同時還增加了一些小口徑艦炮。不僅如此,驅逐艦的動力裝置也得到了改進,驅逐艦的航速也從早期的25節左右上升到40節左右。這些變化,也促使驅逐艦本身排水量增加了。

以上我們主要介紹了驅逐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質量上的變化。實際上,由於美、英、日、法、意5國在華盛頓簽訂了限製海軍軍備條約,規定和限製了航空母艦、戰列艦的排水量和艦炮口徑,於是,各國紛紛轉向建造驅逐艦,從而使驅逐艦數量大增。據統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21年間,僅美國就建造了約300艘驅逐艦;後由於經濟危機的發生,不得不封存200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打響時,才又啟封使用。

英國“郡”級驅逐艦

驅逐艦的傳統動力一直是蒸汽輪機,效率較低。20世紀50年代以來,航空燃氣輪機的成熟經驗逐漸應用到水麵艦艇。1962年,首次采用蒸汽燃氣聯合動力裝置的英國“郡”級導彈驅逐艦問世。“郡”級艦還首次采用英國第一代作戰指揮控製係統--ADAWS1型戰鬥數據自動化武器係統,首次裝備有人駕駛的直升機和機庫。

該級艦共造了8艘,但已有包括首艦“德文郡”號在內的3艘退役。滿載排水量為6200噸,最大航速30節,續航力在18節時為5000海裏。編員471人。

主要武器有:1座雙聯裝“海參”-2型對空導彈發射裝置;2座四聯裝“海貓”近程對空導彈發射裝置;4座MM-38型“飛魚”對艦導彈發射裝置;1座MK-6型114毫米雙管炮;2座單管20毫米機關炮;1架“韋賽克斯”反潛直升機和2座八管“烏鴉座”幹擾火箭發射架。

美國“查爾斯·亞當斯”號驅逐艦

該級艦是美國海軍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設計的“福·謝爾曼”級驅逐艦原型進行改裝、擴大而研製成的以反潛為主的導彈驅逐艦,主要使命是執行航空母艦機動編隊和登陸作戰部隊的反潛和防空護衛任務,實行海上封鎖,對敵海岸進行攻擊,海上巡邏和警戒等。

該級艦的反潛武器有1座八聯裝發射裝置用於發射“阿斯洛克”導彈,攻擊較遠距離敵潛艇,還有2座三聯裝MK-32魚雷發射裝置;防空武器有1座雙聯裝MK-11“標準”導彈發射裝置,2座127毫米艦炮,在當時是作戰能力較強的艦艇,它的出現標誌著驅逐艦真正步入現代化多用途階段。

該級艦滿載排水量為4825噸,航速30節,共建23艘,每艘造價3900萬美元。該級艦目前已經全部退役。

美國“波特”號驅逐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已超過英國成為世界上擁有驅逐艦數量最多的國家,但在此後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驅逐艦發展進入一個低穀期。隻有日本,在此階段大力發展了驅逐艦。1919年,日本訂購了排水量達1750噸的“吹雪”級驅逐艦,這在當時看起來可以說是龐然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