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驅逐艦(1)(2 / 3)

德國海軍在建造魚雷艇方麵曾效仿英、法兩國。1886年12月下水了一艘230噸的大型魚雷艇“D1”號,該型艇的最後一艘“D10”號實際上已經不能稱魚雷艇了,而應該稱為魚雷艇驅逐艦,無論從大小還是從武器來看,它都與英國首批魚雷艇驅逐艦極為相似。一年後建成的加大型魚雷艇“590”號,裝備3座50毫米炮和3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在艇上裝有65噸煤的情況下,能保持264節的航速,並能以12節~14節的航速航行12個小時。由此可以看出,這艘所謂的“590”號魚雷艇更應該稱之為魚雷艇驅逐艦了。

與此同時,美國也建造了“班布裏奇”級驅逐艦,並在外形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進。該艦采用升高的首樓,使得驅逐艦在海上航行時,艦首不易埋入波濤洶湧的海水中,因而其有效航速可以保持更長的時間,增強了驅逐艦的適航性。另外,升高的首樓還為艦員提供了良好的居住艙室,也給艦員進行收、拋錨和係纜工作留下了更多的活動空間。

各國大規模的追趕又進一步刺激了英國加快研製性能更加優越的驅逐艦。當時,英國人致力於提高驅逐艦的航速,但是,各國驅逐艦普遍采用的三衝程和四衝程往複式蒸汽機的功率已達到了極限,要想提高航速必須另辟他途。正當英國科研人員一籌莫展的時候,他們發現,英國民用遊艇“圖比尼亞”號比當時海軍的任何驅逐艦或魚雷艇都快,這艘遊艇采用了最新的帕森斯蒸汽渦輪機。這一發現令眉頭久皺的英海軍科研人員高興萬分。英國海軍建造了第一艘裝有蒸汽渦輪機的驅逐艦“蝮蛇”號。在試航中,該艦以36節的航速航行了1小時,令全球驚喜不已。很快,英國海軍又建造了2艘同樣的以蒸汽渦輪機為動力的驅逐艦“眼睛蛇”號和“大蟒”號。

英國海軍在取得已造驅逐艦經驗的基礎上,又作了許多大的改進,並特別改善了艦員的居住條件。很快,一艘新的驅逐艦“江河”號建成了,該艦排水量600噸,裝有專燒重油的水管鍋爐和汽輪主機。該艦首次建造了高大的首樓,首次為軍官設置了單獨的臥室,並在軍官宿舍內安裝了浴盆,給每個水兵安裝了吊床和一個可供臨時休息的坐位。由於艦體結構明顯加強,“江河”號的航速降為255節。

“江河”號驅逐艦的建成,標誌著驅逐艦已發展成為一種真正的艦隊護航艦艇,它們能在各種氣候條件下伴隨艦隊出海。1902年~1905年間,英國海軍訂購了37艘“江河”

級驅逐艦。

1898年~1900年,我國建造了“建威”、“建安”號“快雷船”,所謂快雷船,就是航速快、裝有魚雷武器的船,實際上就是中國早期的驅逐艦,它們的排水量871噸,主機功率達6500馬力,航速23節,裝有8門~9門艦炮和魚雷發射器。這在當時可稱得上是噸位較大的驅逐艦了。

20世紀初,“大艦巨炮主義”使裝甲艦和巡洋艦的排水量繼續增大,於是,早先裝甲艦和巡洋艦所承擔的偵察、巡邏、襲擊和護衛等部分戰鬥任務就落到了比巡洋艦輕快的驅逐艦上。1904年2月8日夜,日本海軍的幾艘驅逐艦在夜幕的掩護下,靜悄悄地向駐守在我國旅順港的俄國海軍艦隊撲去。此時,俄艦隊正興高采烈地慶賀節日。日驅逐艦駛近旅順港時,突然向俄海軍在港外錨泊的艦隊發起進攻,當即擊傷了俄國的兩艘裝甲艦和一艘巡洋艦,從而揭開了日俄戰爭的序幕。在這次戰爭中,雙方雖然使用裝甲艦和巡洋艦作為主力,但驅逐艦發揮了重要作用,它配合主力艦進行雷擊和炮戰,同時還擔負了布雷、掃雷等任務。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德、俄、法、美等國共建造了近600艘驅逐艦,其中英國為200多艘,這些驅逐艦的滿載排水量為1000噸~1300噸,航速30節~37節,多采用燃油蒸汽輪機動力裝置,裝備88毫米~102毫米艦炮數門和450毫米~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2座~3座。1916年,俄國建造的“義加斯拉夫”號(後改名“卡爾·馬克思”號)驅逐艦排水量1350噸,航速35節,裝備100毫米艦炮5門,450毫米三聯裝魚雷發射裝置3座,這是當時噸位較大、火力較強的驅逐艦。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開始建造大型驅逐艦--驅逐領艦,以後蘇聯等國也建造了這種驅逐艦。至20世紀60年代末,驅逐領艦又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