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什麼[16]
宗族生活、集團生活同為最早人群所固有,但後來中國人家族生活偏勝,西方人集團生活偏勝,各走一路。西方之路,基督教實開之,中國之路則打從周孔教化來的,宗教問題實為中西文化的分山嶺。凡此理致,於上已露其端。現在要繼續闡明的,是周孔教化及其影響於中國者,同時,對看基督教所予西洋之影響。於此,必須一談宗教。
人類文化都是以宗教開端;且每依宗教為中心。人群秩序及政治,導源於宗教,人的思想知識以至各種學術,亦無不導源於宗教,並且至今尚有以宗教包辦一切的文化——西藏其一例。不僅文化不甚高的時候如此,便是高等文化亦多托庇在一偉大宗教下而孕育發展出來——近代歐美即其例。我們知道,非有較高文化不能形成一大民族;而此一大民族之統一,卻每都有賴一個大宗教。宗教之漸失其重要,乃隻挽近之事耳。
蓋人類文化占最大部分的,誠不外那些為人生而有的工具手段、方法技術、組織製度等。但這些雖極占分量,卻隻居從屬地位。居中心而為之主的,是其一種人生態度,是其所有之價值判斷。——此即是說,主要還在其人生何所取舍,何所好惡,何是何非,何去何從。這裏定了,其他一切莫不隨之,不同的文化,要在這裏辨其不同。文化之改造,亦重在此,而不在其從屬部分。否則,此處不改,其他盡多變換,無關宏旨。此人生態度或價值判斷寓於一切文化間,或隱或顯,無所不在,而尤以宗教、道德、禮俗、法律,這幾樣東西特為其寄寓之所。道德、禮俗、法律皆屬後起,初時都蘊孕於宗教之中而不分,是即所以人類文化不能不以宗教開端,並依宗教作中心了。
人類文化之必造端於宗教尚自有故。蓋最早之人群,社會關係甚疏,彼此相需相待不可或離之結構未著;然若分離零散則不成社會,亦將無文化,宗教於此,恰好有其統攝凝聚的功用。此其一。又社會生活之進行,不能不賴有一種秩序,但群眾間互相了解,彼此同意,從理性而建立秩序,自不能期望於那時的人。而且因衝動太強,睯不畏死,峻法嚴刑亦每每無用,建立秩序之道幾窮。宗教恰好在此處,有其統攝馴服的功用。此其二。此兩種功用皆從一個要點來,即趁其在惶怖疑惑及種種不安之幻想中,而建立一共同信仰目標。一共同相信目標既立。渙散的人群自能收攏凝聚,而同時宰製眾人調馴蠻性的種種方法。亦從而得到了。
宗教是什麼?此非一言可答。但我們卻可指出,所有大大小小高下不等的種種宗教,有其共同之點,就是:一切宗教都從超絕於人類知識處立他的根據。而以人類情感之安慰意誌之勖勉為事。[17]分析之,可得兩點:
(一)宗教必以對於人的情誌方麵之安慰勖勉為其事務;
(二)宗教必以對於人的知識方麵之超外背反立其根據。
世間不拘何物,總是應於需要而有。宗教之出現,即是為了人類情誌不安而來。人類情誌方麵,安或不安,強或弱,因時代變化而異。所以自古迄今,宗教亦時盛時衰。——這是從前一麵看。從後一麵看:盡管宗教要在超絕於知識處立足,而如何立足法(如何形成其宗教),卻必視乎其人之知識文化而定。人類知識文化各時各地既大為不等,所以其宗教亦就高下不等。
據此而談,人類文化初期之需要宗教,是當然的。因那時人類對於自然環境,一切不明白;由於不明白,亦就不能控製,由於不能控製,亦就受其威脅禍害,而情誌遂日在惶怖不安之中。同時,其隻能有極幼稚之迷信,極低等之宗教,亦是當然的,因那時人的知識文化,原隻能產生這個。在此後,一般說來,人類對付自然之知能是進步了。而天災雖減,人禍代興,情誌不安的情形還是嚴重。且其法律和道德雖漸漸有了,還不足以當文化中心之任,為了維持社會,發展文化,尤其少不了宗教。所以上古中古之世,宗教稱盛,必待有如歐洲近代文明者出現,局勢乃為之一變:
第一,科學發達,知識取迷信玄想而代之。
第二,征服自然之威力猛進,人類意態轉強。
第三,富於理智批評的精神,於信仰之不合理者漸難容忍。
第四,人與人相需相待不可或離之結構,已從經濟上建築起來,而社會秩序則受成於政治。此時作為文化之中心者,已漸在道德、禮俗暨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