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注意腦疾病(1 / 2)

癲癇

癲癇性發作是一種臨床症候群,是由於腦內興奮性過高的神經元,過量放電而引起的陣發性大腦功能紊亂。其表現可以是抽搐性的,也可以是無抽搐而表現為感覺、意識、行為等障礙,具體症狀則根據所累及神經元的部位、範圍以及其功能而定。神經元的過量放電,或源於腦器質性疾患,或源於腦功能性障礙,全身性代謝異常也與此症關聯頗深。由於腦內原因致使反複的出現癲癇性發作,即稱為癲癇。

臨床常見的癲癇大多數為繼發性的,通常都有腦部器質性或代謝性障礙。其表現可為大發作、非典型小發作、陣攣性發作、嬰兒痙攣症、強直或鬆馳性發作以及各種限局性發作,也可能數種類型合並出現。大發作多見於兒童,且與產傷、感染、先天性發育障礙以及繼發於感染的血栓形成等因素有密切關係,構成了癲癇源性病灶。已知任何一種限局性發作都有可能擴展成為全麵性大發作。

癲癇乃是一種臨床常見綜合症,目前認為其發病原因與遺傳因素和獲得性腦損傷密切相關。不論是原發性癲癇還是繼發性癲癇均如此。譬如癲癇大發作、失神性小發作、嬰兒痙攣症、精神運動性發作、局限性發作以及精神運動性發作合並大發作等各種不同類型的癲癇均有遺傳傾向。其發作的臨床表現之所以形色各異,乃是發病年齡不同,以及腦部病變的原因、位置、範圍和異常放電的傳播路徑不同所決定;而遺傳因素作為發病基礎,各類型卻都是具有的。

腦炎、腦病

腦炎係指由感染源引起的腦實質性炎症,而由其他有害因素引起的、有腦炎樣症狀和病理變化的、但無感染源的廣泛性腦實質病變則稱為腦病。由於感染源不同,腦炎可分為兩大類:其一為化膿性腦炎,大多由細菌性感染引起,偶爾由黴菌引起。其二為非化膿性腦炎,大多由病毒引起,它又分為:

①原發性腦炎,病變原發於腦,大都由嗜神經病毒引起,其中包括流行性乙型腦炎、森林腦炎、聖路易斯腦炎、單純皰疹腦炎、狂犬病腦炎、腸道病毒腦炎、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等;②繼發性腦炎,均繼發於全身感染性疾病,多呈散發,其原發病的病原體包括有嗜內髒病毒、立克次體、細菌、黴菌、螺旋體、原蟲等,以及由病毒引起的有腮腺炎和流行性感冒等。此組腦炎,一部分是由於病原體直接入侵腦組織引起的;另一部分在腦組織中找不到病原體,可能係變態反應所致。

各種腦炎的感染源雖然不同,但臨床表現卻常有其共同之處。它們大多起病較急,往往伴有發熱、頭痛、嘔吐、精神障礙以及頸項強硬和腦膜刺激征等。此外,因病變部位及損害程度不同,而有相應的限局性症狀和體征。若病變累及基底節,可出現各種不自主運動;若累及腦幹時則可見多顱神經癱瘓、肢體癱瘓、共濟失調或並發呼吸、循環衰竭;若大腦半球呈廣泛性損害,即可出現躁狂、昏睡、昏迷以及單癱、偏癱、抽搐等症狀和體征;小腦受累時將有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等表現。

腦脊液檢查壓力略增高,白細胞和蛋白含量增多,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或降低。

散發性病毒性腦炎是由多種病毒引起的。一般病毒性腦炎的病理表現有神經細胞的壞變、核內或胞漿內包涵體的出現、壞死灶的形成、膠質細胞的反應性增生、炎性細胞浸潤等。

由於散發性腦炎病理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病灶大小分布的差異性,致使臨床表現十分複雜,一些病例以精神症狀表現為主,而另一些則以局灶性神經症狀為主。鑒於病灶多局限於腦顳葉內側麵和額葉眶麵,從而產生失語、輕偏癱和視野缺損等體征,故常被疑為腦瘤或腦膿腫。

智能障礙

在典型智能發育不全病例中可見腦重比正常為輕、腦回結構簡單、皮層發育不全、神經元數目稀少且排列不整齊、膠質細胞增多等改變;在亞顯微結構水平上還可見神經元的樹突分支少、小突觸甚多而較大突觸甚少、突觸連結的平均長度減少等。上述這些變化與智能缺陷的程度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