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結構十分複雜。細胞之間是彼此獨立的,但在完成一項生理功能時,卻能巧妙地協調。細胞間是如何相互聯係、完成協作的呢?這要借助於信息的傳遞。體內攜帶信息的物質很多,各種細胞究竟是與哪一種信息結合後才能引起效應呢?這有賴於受體。受體是實現信息傳遞的關鍵部位。
信息物質像一把鑰匙,受體就是被開的鎖,二者在結構上必須匹配才能結合。正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樣,一種受體隻接受與其相應的信息物質,並與其相結合。一旦結合後,引起的變化是多方麵的。例如,可以引起該受體所在細胞膜對離子通透性的改變,從而引發生物電的變化;或者引起該細胞內生成“第二信使”,通過第二信使再引起一係列生物效應。
中樞神經係統內的受體有很多。根據與受體結合的信息物質不同,可將其分為幾大類型。
膽堿能受體:它主要能與乙酰膽堿類物質結合,產生生物效應。此類受體又分為兩類,即“毒蕈堿受體”(M型受體)和“煙堿型受體”(N型受體)。由於其分布的部位及引起的生理效應不同,其中每一類型又可分為幾種亞型,如Ml、M2、M3亞型和N1、N2亞型等。
腎上腺素能受體:它能與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相結合,產生生物效應。此類受體又分為α受體和β受體兩種類型,它們還分為一些亞型,如a1、α2和β1、β2等亞型。
隨著生物學研究的發展,根據受體結合的遞質、分布的組織及激活後產生的生物效應不向,分型越來越細,亞型將不斷增多。
腦內其他受體:由於腦內遞質種類複雜,所以受體也繁多。如多巴胺受體、5-羥色胺受體、興奮性氨基酸受體、γ-氨基丁酸受體、甘氨酸受體和阿片受體等,它們也有許多亞型。
有些藥物的結構與信息物質相同,所以也能被受體識別而與之結合。但是這些藥物占領了受體部位,卻不產生生物效應。所以稱這些藥物為該受體的“阻斷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