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神經活動(1 / 1)

生物體能產生電,這是公元前300多年就已經觀察到的現象。

生物電存在於一切有生命的細胞中。細胞在不活動時,有“靜息電位”;活動時,則產生“動作電位”。

一般情況下,細胞膜的內側麵有負電荷分布,外側麵有等量的正電荷分布。科學家們把這種隔膜相對峙、外正內負的狀態稱為“極化”狀態。細胞處於安靜極化狀態時,存在於細胞兩側、內負外正的電位差,就叫做“靜息電位”。

為什麼生物細胞會存在靜息電位呢?

主要有兩個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如果想讓水從低處流向高處,就要用水泵將水從低處抽向高處。有趣的是,在細胞膜上也有一種“泵”,這種“泵”的作用是用來調節細胞膜內、外離子濃度的。鈉離子泵就是其中的一種。

鈉離子泵是鑲嵌在細胞膜中的特殊蛋白質,它起著離子泵的作用。它的經常性工作是逆著細胞膜內外的濃度差,把膜外的鉀離子泵入細胞內;同時,把細胞內的鈉離子泵出細胞膜外,從而使細胞內的鉀離子濃度高於膜外,細胞外的鈉離子濃度高於膜內,造成離子分布不均和細胞內、外的離子濃度差。

第二個原因是鉀離子的電平衡作用。

細胞膜在靜息情況下,對鉀離子有選擇性通透。安靜情況下,細胞膜上的鉀離子通道是開著的,鉀離子可以順著濃度差,通過鉀離子通道向膜外擴散,而膜內與鉀離子保持著電平衡、而且又帶著負電荷的蛋白質基團不能通過細胞膜擴散出去,隻能留在膜內,這就構成了“內負外正”的極化狀態,形成靜息電位。

當細胞受到刺激時,會引起細胞膜對離子通透性的改變。

也就是說,對鈉離子的通透性突然急劇增大,鈉離子通道開放,比靜息時增大約500倍,遠遠超過膜對鉀離子的通透性,使細胞外的鈉離子,順著濃度差快速流入膜內。由於鈉離子攜帶的是正電荷,流入膜內後,中和了膜內的負電荷,使極化狀態消除,膜電位降低,這個過程叫做“去極化”。鈉離子通道開放的時間很短,約持續1毫秒就關閉了。緊接著是鉀離子通道進一步開放,鉀離子又向膜外擴散,使細胞膜內、外的電位差恢複到靜息狀態,這一過程就叫“複極化”。在“去極化”

和“複極化”的過程中,離子跨膜運動所引起的膜的電位變化,就是“動作電位”形成的過程。所以,細胞在安靜、不活動時,有“靜息電位”;而在活動時,膜電位變化為“動作電位”。因此,“動作電位”的產生是細胞興奮活動的標誌。

任何組織細胞的活動,都是以產生“動作電位”為先導,然後才出現其他生理效應的。

例如,心髒在收縮之前先產生心電,用儀器記錄下來便是心電圖;眼睛視物時,先產生眼電,傳導到大腦皮質後才能看見物體的存在;耳朵聽聲音時,也是先產生耳蝸電位,傳導到大腦皮質後才能聽到各種聲音;神經細胞的活動,隻能以生物電活動的形式表現出來;大腦皮質的活動,就表現為腦電,記錄下來便是腦電圖。

生物電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也是以“動作電位”所引起的局部電流的傳導進行的,因而這種傳導與物理電在導線上的傳導是完全不同的。研究神經係統的功能時,經常以生物電作為功能變化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