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神經遞質(1 / 1)

我們在前麵已經說過,神經係統的信息傳遞並不像接力運動員賽跑時那樣,將一根彩色的木棒一個接一個地傳遞下去,而是通過電位變化和化學物質進行傳導和傳遞的。傳遞神經信息的化學物質稱為“神經遞質”。這些“神經遞質”是從哪裏產生出來的呢?

經過科學家們研究發現,神經遞質是由神經細胞自身合成的,並且在神經末梢釋放出來。在神經遞質釋放出來以後,接受這種遞質的下一個細胞上,有一種與它相匹配的“受體”

與之結合,發揮生理效應。這種接受遞質的細胞,被稱為“靶細胞”,意思是說,它們像射箭的靶子一樣,能接收弩箭。

人體的神經遞質有多少種呢?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五花八門。因為它們分布廣泛,功能各異。

神經遞質雖然五花八門,但是可以根據它們的化學結構進行分類。

最早發現的一類,是“膽堿類”遞質(屬於這一類的化學物質有“乙酰膽堿”)和單胺類遞質(包括“兒茶酚胺”和“色胺”)。

乙酰膽堿在腦內的分布非常廣泛,主要起興奮作用。兒茶酚胺包括“去甲基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去甲基腎上腺素能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色胺即“5-羥色胺”,在腦內起抑製作用,如睡眠。後來,發現了“氨基酸類”遞質。

20世紀70年代以後,在神經係統內又陸續發現了大量的“肽類遞質”,極大地豐富了神經遞質的內容。

氨基酸類遞質有的具有興奮作用,稱“興奮性氨基酸”,如穀氨酸;有的具有抑製作用,稱“抑製性氨基酸”,如γ-氨基丁酸。

肽類遞質的作用多種多樣,如“P物質”和“腦啡肽”參與痛覺的傳遞和調控,“膽囊收縮素”對胃腸道的平滑肌有收縮作用,“血管活性腸多肽”能使血管平滑肌舒張。

最近新發現的“一氧化氮”也是一種信息分子,它的分布廣泛,而且具有多方麵的生物功能。

人體的許多生理活動,都與神經遞質的作用有關。如肌肉收縮、體力運動、學習和記憶都離不開乙酰膽堿,睡眠和醒覺與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相互調節有關。

如果缺乏遞質,就會引起相應的疾病。例如,前腦的膽堿能。神經元變性,就會導致癡呆;中腦的多巴胺神經元病變,可以引起運動功能異常,患“帕金森病”。

遞質過多,也會導致疾病。比如,在有機磷農藥中毒時,這類農藥抑製了“乙酰膽堿酯酶”,結果使釋放到人體組織中的乙酰膽堿不能受到“破壞”(在生物學中,這種“破壞”稱為“降解”),於是病人會出現瞳孔縮小、大汗淋漓、劇烈腹痛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危及病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