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我們介紹了中樞神經係統內的神經核團,它們是由神經元的細胞體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灰質核團(在大腦、小腦表麵的灰質稱為“皮質”)。下麵我們將要介紹的是在周圍神經係統發生的情況。
在周圍神經係統,神經元的細胞體聚集在一起,就稱為“神經節”。這種節狀的神經結構在許多低等動物中出現。所以說,神經節是動物在種係發生過程中節狀細胞係階段的體現。
在感覺性神經,神經節位於腦神經和脊神經上。在神經節內,神經元的胞體發出“周圍突”到每一種感受器上,接受各種刺激;發出“中樞突”通向腦和脊髓,將感受器接受到的信息傳遞給中樞神經。
而在運動性神經,神經節位於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通路上。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有一個特點,在由中樞通往效應器的途中,中間需要一個“驛站”傳遞。也就是說,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必須經過兩個神經元的傳遞。第一個神經元的胞體位於中樞內,稱為“節前神經元”;第二個是“節後神經元”,胞體位於中樞以外,它們聚集在一起形成“交感神經節”
或“副交感神經節”。節前神經元的末梢與節後神經元的胞體,在神經節內相互以“突觸”的形式進行聯係,交換信息。於是,大家可以看到,就像過河需要橋梁、出門在外離不開旅館一樣,信息在感受器-中樞-效應器之間的傳遞,離不開神經節這一“橋梁”和“驛站”。神經節成為感受器-中樞-效應器所形成的反射弧中的重要一環。
有一點應當知道,由中樞發出通往肌肉等軀體效應器的路途中,中間隻需要一個神經元;而通向胃腸等內髒的路途中,則需要兩個神經元。
作為一名醫生,了解了這些神經解剖學的知識,就可以在治療病人時使用。比如,在治療一種麵部非常疼痛的疾病-頑固性三叉神經痛時,醫生就將局部麻醉劑注射到三叉神經節。這樣,疼痛的信息在傳遞的過程中就被“攔截”住,疼痛不能傳遞到中樞,於是也就緩解了病人的疼痛。又如,有一種稱為“雷諾病”的疾病,因為下肢血管痙攣引起缺血,而導致組織壞死。醫生用手術的方法將病人的交感神經節切除,使周圍血管擴張,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