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跳反射
當病人生病剛剛住進醫院的時候,醫生就要對病人的全身狀況進行一番係統的檢查。其中有一項檢查,是醫生手握一把有橡皮頭的叩診槌,輕輕叩打病人膝蓋稍下一些的股四頭肌肌腱部位。隨著小槌落下,病人的小腿就不由自主地向前伸去。當然有的病人(如患有下半身癱瘓的截癱病人)小腿就沒有任何反應,有的病人則比正常人更有力地伸出去。
醫生的檢查,往往使病人自己也感到非常有興趣,敲敲膝蓋為什麼小腿會伸出去呢?很多人都知道,這是醫生在檢查病人的“膝跳反射”。
我們且不談醫生檢查的目的是什麼,隻是談一談為什麼會出現上述現象,這就是下麵即將介紹的“反射弧”。
所有動物的身體,在接受內、外環境中的刺激以後,就會出現反應,這是動物的共同特征。這種特征在維持動物與外界環境的統一,以及自身內環境的統一方麵,是極其重要的。
否則動物就無法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界中生存。
高等動物由於有了發育良好的神經係統,才使得它們對內、外環境的刺激能做出迅速準確而又適當的反應。
我們還以膝跳反射為例。為什麼會出現膝跳反射呢?
原來,在醫生敲打股四頭肌腱(即所謂“感受器”)時,這個敲打刺激被感受器接收以後,就立即被位於人體下肢的“股神經”的感覺纖維(即“傳入神經”)傳人。這根神經一直通向脊髓(即“中樞”),將剛才發生的刺激,向中樞這個“司令部……彙報情況”。然後,脊髓“下達命令”,這個“命令”又順著股神經的“運動纖維”(即“傳出神經”)迅速傳出,到達股四頭肌(即“效應器”),於是股四頭肌收縮,小腿也就伸了出去。
神經科學家將這段由接受刺激到產生反應的神經通路,稱為“反射弧”。一個完整的反射弧由5個部分組成,即感受器-傳入神經元-中樞-傳出神經元-效應器。它們一個接著一個,經過的路程仿佛畫了一條圓弧。如果在組成反射弧的5個部分中,有任何一個部分受到了損傷,這條傳播神經衝動的路線就會出現“交通斷絕”的現象,反射也就無法完成了。
脊髓受傷的病人,傷在中樞,反射弧被切斷,當然也就不會出現膝跳反射了。
神經係統能夠完成的反射是多種多樣的,上麵舉的膝跳反射是最簡單的例子。但是,無論多麼簡單的反射,或者是極其複雜的思維活動,都離不開反射弧,所以說它是神經係統機能活動最基本的方式。
那麼,為什麼有的反射很簡單,而有的反射又非常複雜呢?
原來它們之間差別的秘密,就在於中間神經元的多少。
中間神經元越多,反射越複雜。中間神經元是大量的,它存在於中樞神經係統內,它能與傳入和傳出神經元發生廣泛的聯係。
了解了神經係統活動的基本方式,就不難分析腦的各種複雜功能了。